数据集名称 | 1956-198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
---|---|
英文名称 | Runoff and sediment observation data set of Nanxiaohegou watershed in the gu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from 1956 to 1980 |
DOI | 10.12072/ncdc.HWXFZhan.db0012.2020 |
数据引用url | http://www.dx.doi.org/10.12072/ncdc.HWXFZhan.db0012.2020 |
数据共享方式 | 在线下载 |
数据分类 | 水土保持 |
数据加工方法 |
水位观测:汛期、非汛期基流人工定时观测,非汛期基流采用2段制,即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汛期基流采用4段制,即2时、8时、14时、20时各观测一次,汛期时段6~9月。洪水期或者水位变化急剧期,在读取控制起涨、峰顶、落平和其它水位涨落重要转折点水位的前提下,大致按水位变化均匀布设测次,峰顶附近不少于3次,一般单峰不少于11次,落平后30min到1.0h观测一次,要求能测得各次峰、谷和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 泥沙观测 : 人工采用水边一点法取沙。洪水期取沙次数以能控制住含沙量变化过程为原则,水沙峰不一致或含沙量变化剧烈时,测次需适当增加。水样处理全部采用置换法处理 (1)流量计算:用观测水位推算流量,计算公式为巴歇尔堰:Q=3.7H1.59,杨家沟三角槽量水堰:Q=0.49-2.68H+7.09H²,董庄沟三角 槽量水堰:Q=1.078-4.54H+7.96H² Q:流量,单位:m³/s;H:水位,单位:m。 (2)含沙量计算:p=ws/v*1000计算含沙量,p:实测含沙量,单位:kg/m³; v:水样容积,单位:cm³;ws:水样中干沙重,单位:g。 |
---|---|
数据采集时间开始 | 1956年01月01日 |
数据采集结束时间 | 1980年12月31日 |
采集地点 |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乡南小河沟流域 |
海拔信息 | 1050.0 - 1423.0 |
数据量 | 3.265 M |
数据格式 | Excel表格 |
数据时间分辨率 | 分 |
坐标系 | 无 |
投影 |
数据质量描述
观测数据整编录入过程中经过四级人工校核,分别是制表,初校,复校,审核,以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源描述
人工观测。
数据集摘要
本数据集为1956-198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花果山水库出口、十八亩台、杨家沟及董庄沟,四个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径流站的试验观测断面为巴歇尔量水堰、三角槽量水堰,观测方式为人工观测。主要包括南小河沟流域逐日流量数据、逐日平均含沙量数据、逐日平均输沙率数据、洪水水文要素摘录数据、逐次洪水测验成果数据。
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1956-198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www.ncdc.ac.cn),2019,doi:10.12072/ncdc.HWXFZhan.db0012.2020
# | 标题 | 格式 | 文件大小 |
1 | 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 | zip | 601.4 kB |
2 | 径流站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 | zip | 111.4 kB |
3 | 历年平均流量统计表 | zip | 16.9 kB |
4 | 南小河沟实测流量成果表 | zip | 111.1 kB |
5 | 逐日平均含沙量表 | zip | 120.4 kB |
6 | 逐日平均流量表 | zip | 213.4 kB |
7 | 历年平均悬移质输沙率统计表 | zip | 20.5 kB |
8 | 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 | zip | 517.1 kB |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5-2021 备案号:陇ICP备05000491号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0931-4967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