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science

听中国南极中山站考察队员讲述越冬故事


  编者按:6月21日,北半球的夏至之日,也是南极洲最重大的节日——仲冬节。这个节一过,南极的极夜渐渐消失,光明就在眼前。堪称世界上冰雪量最多、气候最寒冷、暴风雪最强烈的南极,被喻为“地球的冰库”“暴风的故乡”“世界的寒极”。同时因为极其稀少的降水,南极又被称作“白色的沙漠”。

  目前,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19名越冬队员正在中山站坚守,在黑暗、难熬的冬季,他们又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就连线中山站越冬队员吴雷钊,听他讲讲他们在酷冷中的亲身经历吧。

  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地区,距离北京12553公里。2017年12月31日,我和另外18名队员登上南极大陆,开始了漫长的越冬生活。

  队员外出要裹成“粽子”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比我国位于南极半岛的另一个考察站——长城站更为寒冷干燥,更具南极大陆的气候特点。今年中山站气温和往年相比略微偏高,6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零下15℃左右,和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日平均气温相近。虽然温度不算很低,但南极风很大,为了避免冻伤,外出时我们会穿上连体防寒服和雪地靴,戴好面罩、帽子、风镜和手套,人就像被裹成的“粽子”。

  受大陆冰盖下降风影响,这里8级以上大风天数平均每年超过170天。每当此时,我会感觉到整栋楼都在微微颤抖,生怕房顶被大风掀翻。

  每天中午要“摸黑”作业

  中山站地处南极高纬地区,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平均为54天,连续黑夜时间平均58天。现在中山站处在极夜期间,由于站区纬度不是特别高,所以极夜也并非伸手不见五指。每天11点多到13点多天空会有一些亮光,这是因为阳光在天边折射回来的缘故。所以极夜期间,很多野外作业都是在中午进行的。

  考察队员常规观测作业主要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动物等。无论多大的暴风雪,道路多么艰难,他们都要前往观测点查看设备、采集数据,一天也不能间断。

  站上还有电子工程师、车辆机械师、发电机械师、电工、水暖工和维修工,他们负责水、电等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

  我主要负责公共物资的管理,保障站区的物资供应。其中有一项工作是“雷打不动”的。每周三我和队友都要把100多箱鸡蛋挨个翻转90度,防止鸡蛋变质,我为此被大家戏称为“倒蛋员”。

  观赏极光是我们的最爱

  南极最吸引人的自然风光就是浓墨重彩的霞光、形态各异的冰山、千变万化的云朵和五彩斑斓的极光。其中,极光最受队员们喜爱。遗憾的是,今年太阳风暴活动不是很强烈,极夜期间红绿两色极光漫天飞舞的时候不多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多次欣赏到了绚烂极光和星空交相辉映的美景。

  深夜外出看极光,尽管我们“全副武装”,全身仍会被寒彻刺骨的大风吹透。然而那一刻,夺目的极光和漫天繁星点缀的夜空异常美丽,让人永生难忘。

  企鹅海豹是我们的“邻居”

  南极居住着约150多种动物,中山站附近最常见的非企鹅和海豹莫属啦。

  企鹅是最有代表性的南极土著,它们成群结队地生活在冰川雪地里,笨笨憨憨。中山站附近最常见的企鹅是阿德利企鹅,它们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像喝多了的醉汉。

  海豹喜欢栖息在站区附近的浮冰上,常是三五头雌海豹围着一头雄海豹,懒懒地晒太阳。海豹身躯庞大,以捕食磷虾和南极犬牙鱼为主。别看它们在岸上行动迟缓,在水中却神出鬼没,它们可潜入600多米深的水下长达四五十分钟,是鳍足类动物中名副其实的“潜水冠军”。

  窗外酷冷站内一片温馨

  在中山站站区,两个彼此相连的小水湾被诗意地命名为“鸳鸯湖”和“莫愁湖”,那便是考察站主要的水源地。

  我们的食物绝大多数都是“雪龙”船运来的,有肉类、果蔬和零食什么的,温饱不成问题。

  目前,站区已实现了WIFI信号和手机信号全覆盖,队员们随时随地可通过微信视频、固定电话和手机等与国内亲友联络。

  长期处于黑暗状态,对队员的身心是严峻的考验。为活跃气氛,缓解压力,站上经常组织书法、写作、摄影、球类、棋牌比赛,用丰富的业余生活冲淡孤独与寂寞。

  同学们,南极越冬的日子苦并快乐着,期待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能登上南极洲,加入到科考队伍中来。

  本版图片由中国南极越冬队员拍摄

作者:吴雷钊, 来源:中国海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