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生态水文无线传感器网络WATERNET观测数据集(2013年)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中游盈科/大满灌区5.5km×5.5km观测矩阵(缩略图中红色框)内10个WATERNET节点的2013年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可为异质性地表关键水热变量的遥感估算及其遥感真实性检验,生态水文研究,灌溉优化管理等研究提供时空连续的观测数据集。 详细内容请参见“2013年黑河中游WATERNET数据文档20141231.docx”

1976-198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砚瓦川流域气象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76-1980年砚瓦川流域气象观测数据。观测精度0.1mm。每日8时观测一次,封冻期间每五日观测一次。蒸发皿的蒸发量用同规格雨量杯或专用台秤观测。蒸发皿的原状水为20mm,在前一天8时用量杯盛水20mm,注入皿中经24小时后将皿内剩水倒回量杯中,其减少量即为本日的蒸发量。

2008-2009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流速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自2008-2009年冰川表面流速的变化数据,详细记录了不同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专业人员观测、收集整理所得。数据包括17个观测点。

2012年葫芦沟流域人工蒸发皿和降水数据集

此数据集是祁连站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日尺度人工蒸发皿和降水数据。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下游LAI 2200观测LAI数据集

下游航空遥感试验期间,开展了下游典型植被下垫面LAI观测,观测自2014年7月22日开始,8月1日结束。

2008-201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径流场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08-201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径流场数据。2006年在罗玉沟试验场集中布设不同坡度、不同措施的17个坡面径流小区,主要观测指标为降水量、径流、泥沙、地表植被、土壤含水率等参数指标。雨量计观测降水量;集流池人工观测产流量;人工取沙样、置换法计算含沙量进而推算产沙量;植被覆盖度采用目估法观测,郁闭度采用测针法观测。数据集包括径流小区基本情况表、逐次径流泥沙测验成果表。

2003-2010年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QTB02)年均地温数据

本数据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长期定位地温观测数据。本数据集为2001-2010年QTB02_昆仑山垭口年均地温数据。0.5mGT表示0.5米处地温数据,单位为:摄氏度(℃),以此类推。

中国长城站周边地区地衣盖度调查数据

自2009年12月6日至2010年1月15日,对南极长城站周边陆地的四个地点(八达岭、西海岸、南海岸和阿德雷岛)的四种生境类型(岩石、碎石滩、石上薄土和薄土)的16个样点中对地衣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盖度进行了观测,共获得90组地衣盖度数据。盖度观测方式为目视估测,物种组成观测方式为采集典型样品于室内镜检鉴定。

2015-2017年长三角背景区域临安站气溶胶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均值

本数据集为我国 浙江临安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5年1月-2017年12月气溶胶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日均值数据

1991-200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气象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91-2000年南小河沟流域杨家沟、董庄沟及十八亩台3个蒸发量观测点的逐日水面蒸发量。蒸发量观测仪器型号为HY.AM3小型蒸发皿,口径20cm,观测精度0.1mm。每日8时观测一次,封冻期间每五日观测一次。蒸发皿的蒸发量用同规格雨量杯或专用台秤观测。蒸发皿的原状水为20mm,在前一天8时用量杯盛水20mm,注入皿中经24小时后将皿内剩水倒回量杯中,其减少量即为本日的蒸发量。

2015年祁连山七一冰川底部地形数据集

本数据集针对祁连山七一冰川,数据集包括序号、经度、纬度、厚度。数据集包含326个测点。利用探地雷达(GPR) (Pulse EKKO PRO100)进行测厚工作。先进行雷达波速在冰川冰内传播速度的测量,对探地雷达相关参数进行修改和设置。中心频率为100MHz,天线距离1.5m,测量间隔20m。采用剖面法与点测法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对测点进行了GPS 定位。采用协议共享。数据集包含控制点的序号、经度(单位:度(°))、纬度(单位:度(°))、高程(单位:米(m),即当年冰川厚度)4个字段。空间基准为WGS84,雷达测厚精度控制在1cm以内。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裸地站水文气象观测网数据集(涡动相关仪-2013)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7月10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裸地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 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1)。

2010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汇合口以下表面运动速度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获取的老虎沟12号冰川2010年2月1日-5月28日冰川表面运动速度观测数据集,具体操作方式为采用蒸汽钻在冰川表面植入花杆,并通过观察花杆在冰川内部的深度变化获得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数据。本数据可以获取冰川表面运动、冰川物质平衡以及相关参数的状态和变化。数据包括5个监测点位,监测项目为移动距离(m)和流速(cm/d)。

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和末端退缩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和末端退缩数据集数据集包含:1)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年运动速度;2)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冰舌进退变化量;3)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流速点坐标;冰川末端变化测量继续沿用通过重复丈量冰川末端距冰川外的控制基准点距离与GPS冰川末端定位重复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该年度东支和西支末端各布设10个控制点。

2009-2010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汇合口处不同时段流速变化数据

面向数据申请者的老虎沟12号冰川水位,流量数据,水文用HOBO水位计测定,流量用水位流量曲线结合水文数据计算得到老虎沟12号冰川2009-2010年11月年水位流量数据,以及水位和测流原始数据,断面水位流量数据。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水文气象观测网数据集(1号点-213桥径流观测数据-2013)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3日至2013年9月6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1号点的河流水位观测数据。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213省道黑河桥,分为两个河道,河床为砂砾石,断面不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8°54"43.55",E100°20"41.05",海拔1546米,河道宽度330米。213桥分为两个断面,东面的为1号,西面的为2号。

2004-2006年青藏高原公路养护66道班地温数据

本数据的提供单位是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提供,对青藏铁路公路养护道班沿线冻土层进行观测,由专业探头观测测得,进行定时长期观测。数据为2004-2006年小时数据,数据详细解析:0.5mGT表示0.5米处地温数据、单位为:摄氏度(℃)、以此类推。

2008-2009年西藏那曲常规气象要素观测数据

本数据为2008-2009年西藏那曲常规气象要素观测数据,3层风速(0.91/5.02/10.36米);1层风向(10.36米);2层空气温湿度(8.41/1.03米);气压;降水量;雪深;地表辐射温度;4层土壤温度(4/10/20/40厘米);2层土壤体积含水量(4/20厘米);2层土壤热通量(10/20厘米);辐射四分量。

2014-2015年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四道桥不同植被类型地下水埋深自动观测数据集

该数据集包括黑河下游从二道桥(EDQ)、三道桥(SDQ)、六道桥(LDQ)、七道桥(QDQ)到八道桥(BDQ)的地下水埋深观测数据。Hobo自动测定的数据集,时间间隔为0.5h字段包括:时间(Time)、原始文件时间(DateTime,GMT+08:00)、绝对压力(Absres,ka)、水温(Tem,°C)、实测大气压(,ka)、计算的水头高度(H,m)、计算的地下水埋深(GD,m)、校验地下水埋深、校验地下水埋深,观测时间为:2014年6月19日-2015年10月28日

2008/2009年中国南极中山站单色极光CCD图象数据

CCD单色极光成像仪主要用来监测全天空180度范围内的某一特定谱线上的极光形态和强度值。数字化的图像存储在DVDR光盘上。根据中日两国极地所间的科学合作协议,该数据记录一式两份,双方共享。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8/2009年单色极光CCD图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