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为2012-2016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数据集包含: (1)2012-2016年乌鲁木齐天山河源1号冰川东支单点物质平衡观测计算结果 (2)2012-2016年乌鲁木齐天山河源1号冰川西支单点物质平衡观测计算结果 (3)2012-2016年乌鲁木齐天山河源1号冰川冬平衡观测计算结果 (4)2012-2016年乌鲁木齐天山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观测计算结果 (5)2012-2016年乌鲁木齐天山河源1号冰川西支各高度带物质平衡 (6)2012-2016年乌鲁木齐天山河源1号冰川东支各高度带物质平衡。
本数据集包含吉尔吉斯斯坦的阿拉布卡(Ala-Buka,1963-1990) 、阿克塔什(吉尔吉斯)(Aktash (Kyr),1961-1990) 、阿拉别尔(Alabel,1960 -1989) 、恰季尔库尔(Chatirkul ,1961-1990) 、多隆(Dolon,1961-1990) 、基罗夫斯卡耶(Kirovskoe,1961-1990) 、克济尔德扎尔(Kyzyldzhar,1961-1990) 、恰阿尔塔什(Chaartash ,1960-1992) 、阿尔普拉格尔(Alplager,1957-1991) 、桑塔什(Santash,1963-1998) 、卡扎尔曼(Kazarman,1960-1998) 、科伊柳(Koilu,1951-1990) 、达拉乌特库尔甘(Daraut-Kurgan,1949-1990) 、琼克济尔苏(Chonkyzylsu,1948 -1990) 、托克托古尔(Toktogul,1952-2000) 、乔纳雷克(Chonaryk,1943-1989) 、卡拉万 (Karavan,1943-1990) 、帕潘(Papan,1947-1991) 、阿克塞(Aksai,1952-1998) 、塔姆加 (Tamga,1941-1987) 等52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降水量数据。
本数据为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观测数据采集时间为1994.8.1-2013.12.31地面臭氧浓度数据,单位为:ppb。中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始建于1994年,位于青藏高原,海拔3810米,是全球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设在大陆腹地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它的建立填补了全球大气监测网(GAW)在欧亚大陆内的空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由中国政府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投资建设,并由中国气象局负责运行管理。以温室气体和大气臭氧监测为主的综合大气本底基准监测;卤代温室气体是分子中含有卤素原子(氟、氯等)的温室气体的总称,几乎全部由人类活动产生,主要用作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清洗剂、灭火剂、溶剂、绝缘材料等,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SF6、HFCs、PFCs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CFCs、HCFCs等,约占长寿命温室气体辐射强迫的12 %。
本数据集为2011-2018年韭园沟流域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通过径流站测流断面水位观测,泥沙取样,计算产流时的径流、泥沙量。数据包括韭园沟流域沟口径流站测流断面图、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逐日平均输沙率表。径流站情况见《韭园沟流域2011-2018年情况说明》。
本数据为2012-2016年青藏高原唐古拉大冬克玛底冰川冰舌末端退缩监测,测点为1#-6#,共六个实际控制点;数据由野外观和实验室处理组成,南方测绘S86 GPS接收机测量获取,定向测量冰舌末端处控制测杆距离冰舌末端的距离,首先是现场实施控制,包括定向方向、测杆情况控制;之后是后期界限值控制(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场冰舌末端情况)。观测时间是2012-2016年,每年4-5次。
本数据集为2016-2019年藏东南扎木弄巴滑坡观测数据,该站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易贡乡,易贡乡扎木弄沟位于南巴迦瓦峰北北西侧,易贡藏布左岸,地势上西高东低,其地貌类型属于高山地貌,流域面积29.4km2,区域内地质构造的隆升显著,扎木弄沟地处易贡-通麦-波密断裂带的相对隆升区的边缘,这些隆升区由一系列的横向构造影响,区域成为周期或准周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易发区。该观测站详细记录滑坡相关数据,数据由布设现场的翻斗式降雨量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空隙水压力传感器、含水量传感器、水势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测得,采集频率10分钟/条,由CR1000数据采集器取得原始数据,土壤温度、孔隙水压力、含水量、水势、振动这些参数采用日平均数据并整理,降雨数据采用日累计数据并整理。
站点名称:扎木弄巴滑坡观测站,经纬度:94 °56′54,30°11′13,海拔高程:2550米数据内容: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土壤温度单位为摄氏度(℃),孔隙水压力单位为千帕(Kpa),含水量单位为容积率(m3/m3),水势单位为帕(pa), 振动单位为加速度(g)
本数据集为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5040m气象站数据,包含了海拔5040m处温湿风压(2m,4m),和一层4分量辐射的日平均数据,和降水日总量。气象数据剔除了异常值,降水数据利用风速、温度进行了修正。
本数据是2012年敦煌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园区沙尘观测数据,记录不同大气沙尘浓度和降尘量,主要检测指标有TSP、PM10、沙尘总浓度和降尘量观测数据。采集时间为:2012年4-5月
本数据集包括自2009年冰川表面流速的变化数据,详细记录了不同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专业人员观测、收集整理所得。
本数据集为1986-1990年裴家峁沟流域雨量站降水观测数据。裴家峁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无定河一级支流。流域内布设了裴家峁、庙 岔、黑家坬、均白家沟、高家坬、高家崖和杨家坬7个雨量站。使用DSJ2型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口径为20cm的SM1型普通雨量计进行平行观测,自记雨量计故障时用普通雨量计代替。数据包括流域站网布设图、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裴家峁沟流域雨量站基本情况等详见《裴家峁沟流域1986-1990年情况说明》。
此数据取样时间为2013年5月9日~2014年3月29日。采样频率为一周一次。此数据集包含流域出口河水及二号气象站上方300m处土壤水的阴阳离子值。
本数据集针对贡嘎山地区,利用地形图DEM与遥感影像提取的DEM,通过差值计算,获取冰川作用中心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只针对1966-2015年贡嘎山地区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故不进行补充和完善,采用完全开放共享。数据集包含ElevationChange1966-2015,共1个波段。字段度量单位:米(m)。数据集主要为遥感影像提取资料,仅表示遥感影像获取时间的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时间为1966-2015。
此数据集包含GPS,扁都口-0718,相片以及草本样方调查表格。2008年7月18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针对PROBA CHRIS卫星的地面同步样方调查。样方数量为21个。主要调查项目包含GPS点号、物种、株数、高度、叶绿素含量、覆盖度、鱼眼照相、生物量。
本数据集包括自2009年冰川表面流速的变化数据,详细记录了不同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专业人员观测、收集整理所得。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上层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 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1)。
本数据集为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在玛曲观测站气象塔数据,本数据包含不同梯度的平均空气温度、 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平均风向、大气压强、净辐射量等观测要素。
本数据为德国空间局发射的双星TanDEM任务提供的TanDEM-X/TerraSAR-X 干涉数据对(2012-02-12),使用GAMMA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软件(2015年版本)生成的分辨率为10 m的DEM,采用完全共享方式。数据集包含DEM2012,共1个波段。数据集文件名及波段名称对应如下:数据集文件名:2012年博格达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DEM2012——2012年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单位:米(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