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为2008-2009年西藏那曲常规气象要素观测数据,3层风速(0.91/5.02/10.36米);1层风向(10.36米);2层空气温湿度(8.41/1.03米);气压;降水量;雪深;地表辐射温度;4层土壤温度(4/10/20/40厘米);2层土壤体积含水量(4/20厘米);2层土壤热通量(10/20厘米);辐射四分量。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7月12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混合林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
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1)。
本数据集包括自2008-2009年冰川表面流速的变化数据,详细记录了不同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专业人员观测、收集整理所得。数据包括17个观测点。
"本数据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BL边界层塔观测数据。站点经纬度:31.37N,91.90E。;海拔高度:4509米。观测要素:3m的风速风向;红外地温;5cm、10cm的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热通量。命名规则:风速(WS,m/s);风向(WD,);红外地温(Tg,℃);土壤温度(Ts,℃);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土壤热通量(SHF,W/m^2)。采集频率为10min
本数据为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2012年树干液流仪HRM观测数据,主要观测要素有未校准液流-外层、未校准液流-内层、校准液流-外层、校准液流-内层、液流通量-外层、液流通量-内层等,观测间隔为3分钟,观测时间:2012年2月4日,各字段含义见表头
本数据集为2014-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王茂沟流域下垫面观测数据集。本数据集基于2014年“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进行遥感影像解译,辅以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解译图斑的属性和边界逐一核实修正。本数据集共包括王茂沟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表和王茂沟流域土地利用专题图两个文件。
包括数据集对应的研究区概况、数据和研究方法、数字高程模型与冰川表面高程变化不确定性评估结果、数字高程模型及表面高程变化数据说明。制图时期至2010前后。
本数据为德国空间局发射的双星TanDEM任务提供的TanDEM-X/TerraSAR-X 干涉数据对(2012-02-12),使用GAMMA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软件(2015年版本)生成的分辨率为10 m的DEM,与SRTM配准后,再数据相减后的结果,采用完全共享方式。数据集包含ElevationChange2000-2012,共1个文件,包含波段1个。字段度量单位:米(m)。数据时间为遥感影像获取时间,2000-2012年。
本数据集为1986-199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桥沟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径流场数据。桥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裴家茂沟(无定河一级支流)的一级支流。对桥沟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径流场产生径流的次降水量、径流量、泥沙量进行观测。数据包括桥沟不同地貌类型径流场逐次径流泥沙测验成果表、土壤含水率实测成果表,径流场情况见《桥沟不同地貌类型径流场1986-1990年情况说明》。
本数据集为1954-1979年辛店沟流域试验场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通过径流站测流断面水位观测,泥沙取样,计算产流时的径流、泥沙量。数据集包括径流站的测流断面图、实测流量成果表、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逐日平均输沙率表。径流站情况见辛店沟流域径流站基本情况表。
本数据集为2015-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辛店沟流域育林沟不同措施径流场土壤含水率观测数据。径流场基本情况见《育林沟不同措施径流场2015-2018年情况说明》
1.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2号点的河流水位和流速观测数据。
2.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3日至2013年9月6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1号点的河流水位观测数据。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213省道黑河桥,分为两个河道,河床为砂砾石,断面不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8°54"43.55",E100°20"41.05",海拔1546米,河道宽度330米。213桥分为两个断面,东面的为1号,西面的为2号。
3.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9日至8月10日,2012年11月24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5号点的河流水位和流速观测数据。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板桥乡黑河桥,河床为砂砾石,断面不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9°15"32.41",E100°16"33.95",海拔1398米,河道宽度270米。水位观测采用HOBO压力式水位计,采集频率30分钟。
4.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4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3号点的河流水位和流速观测数据。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兰新铁路黑河桥,河床为砂砾石,断面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9°2"33.08",E100°25"49.42",1443米,河道宽度50米。
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8月10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6号点的河流水位和流速观测数据,其中2013年4月5日至9月6日期间水位计丢失。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赵家屯庄高崖国家水文站,河床为砂砾石,断面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9°08"06.35",E100°25"58.23",海拔1420米,河道宽度50米。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7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8号点的河流水位和流速观测数据。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黑河桥,河床为泥沙,断面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9°23"22.93",N 99°49"37.29",海拔1347米,河道宽度210米。
本数据为2008-2013年间DMSP-F17的微波辐射计南极海冰密集度日产品及月平均分布产品,数据中0-250分别对应的密集度为0%-105%。微波辐射计是利用被动的接收各个高度传来的温度辐射的微波信号来判断温度、湿度曲线,能定量测量目标(如地物和大气各成分)的低电平微波辐射的高灵敏度接收装置。微波辐射计实质上就是一个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微波接收机。
此数据集为葫芦沟流域自动蒸渗仪测量记录的蒸散发数据、下渗数据及对应的降水数据。时段为2011年,为日尺度数据。;此数据集为葫芦沟流域自动蒸渗仪测量记录的蒸散发数据、下渗数据及对应的降水数据。共包括不同海拔4个点的数据,小型Lysimeter为口径40cm直径的圆筒形蒸渗仪,高度约为50cm。每日蒸散发(g);每日下渗(ml);每日降水量(mm)
本数据集为1981-2005全球气候模式(CIESM)下冰冻圈陆地变量数据集,包含两个数据文件名称:clm4.5-default.nc和clm4.5-Wang.nc。连续运行全球气候模式(CIESM)25年所得到的有关冰冻圈变量输出,包括降水(降雪和降雨)、雪深、雪水当量、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分别为两组大气模式与陆面模式耦合试验25年的模拟结果,数据集clm4.5-default.nc中大气模式和陆面模式均采用默认方案,数据集clm4.5-Wang.nc中大气模式采用默认方案,陆面模式采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磊研究员开发的新的陆面模式(积雪方案为基于焓的积雪新方案)。输出变量包括降水(降雪和降雨)、雪深、雪水当量、地表温度、土壤温度等月资料。
本数据集为1980-1990年王茂沟流域雨量站降水观测数据,王茂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韭园沟(无定河一级支流)的一级支流。王茂沟流域共部署王茂庄站一个雨量站。使用DSJ2型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口径为20cm的SM1型普通雨量计进行平行观测,自记雨量计故障时用普通雨量计代替。数据包括流域站网布设图、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王茂沟流域雨量站基本情况等详见《王茂沟流域1980-1990年情况说明》。
本数据集为为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4200m气象站数据,包含了海拔4200m处温湿风压(1m,2m,4m,10m),和一层4分量辐射的日平均数据,和降水日总量。气象数据剔除了异常值,降水数据利用风速、温度进行了修正。
本数据集为1980-1990年韭园沟流域雨量站降水观测数据。韭园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无定河一级支流。韭园沟流域共布设沟口、马连沟、赵家坬、吴家畔、魏家焉、黑家坬、王家坬、王茂庄和蔡家沟9个雨量站。使用DSJ2型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口径为20cm的SM1型普通雨量计进行平行观测,自记雨量计故障时用普通雨量计代替。数据包括流域站网布设图、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韭园沟流域雨量站基本情况等详见《韭园沟流域1980-1990年情况说明》。
本数据集为2014年黑河下游阿拉善波文比系统观测数据。
数据包括温度、气压、土壤热通量、土壤温度、风速风向、土壤含水量、水气压、总辐射等,采样频率20min,采集时间:2014年3月23日,各字段含义见表头
本数据集为1991-2000年王茂沟流域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王茂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韭园沟(无定河一级支流)的一级支流。通过径流站测流断面水位观测,泥沙取样,计算产流时的径流、泥沙量。数据包括王茂沟径流站测流断面图、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逐日平均输沙率表。径流站情况见《王茂沟流域1991-2000年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