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1969-2012年玉珠峰地区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集

本数据集针对昆仑山玉珠峰地区,数据内容为玉珠峰地区1969-2000年及2000-2012年间的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包含两个数据文件,数据格式为GeoTIFF格式。数据集包含1969-2000年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和2000-2012年冰川表面高程变化两个GeoTIFF文件,每个GeoTIFF文件均为单波段文件,包含的内容为相应时期内玉珠峰地区冰川表面高程的变化。两个数据集空间参考均为UTM-46/WGS-84坐标系统,空间分辨率分别为:ElevationChange1969-2000.tif,空间分辨率:30米;ElevationChange2000-2012.tif,空间分辨率:10米。

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4756m处2009年冰温检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4756m处冰温监测数据。在冰温监测剖面,布设长度为17m的带有温度热敏感器的导线,采用美国Fluke公司生产的True RMS189 型数字万用表直接测量其电阻值,最后通过专用的程序转换算成相应的温度值。观测间隔时间为7天,如遇大雾,大雨,大雪等特殊情况下,无法观测,则会推迟观测时间。

1987年南极长城站潮位数据

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1987年3月至1988年2月,使用安德拉水位计,在中国第3次南极考察期间南极,在长城站进行了潮位观测。本数据集为南极南极长城站1987年潮位数据观测数据。

长江三峡库区秭归县白水河滑坡变形、降雨及库水位监测资料(2016年)

该数据集记录2016年三峡库区秭归县白水河滑坡的相关监测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白水河滑坡基本特征及监测数据使用说明、地表位移GPS监测成果表、降雨量及长江水位观测数据资料表。

1954-1979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辛店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54-1979年辛店沟流域试验场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通过径流站测流断面水位观测,泥沙取样,计算产流时的径流、泥沙量。数据集包括径流站的测流断面图、实测流量成果表、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逐日平均输沙率表。径流站情况见辛店沟流域径流站基本情况表。

2001-201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韭园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01-2010年韭园沟流域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通过径流站测流断面水位观测,泥沙取样,计算产流时的径流、泥沙量。数据包括韭园沟流域沟口径流站测流断面图、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逐日平均输沙率表。径流站情况见《韭园沟流域2001-2010年情况说明》。

2014-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韭园沟流域下垫面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14-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韭园沟流域下垫面调查数据集。本数据集基于2014年“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进行遥感影像解译,辅以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解译图斑的属性和边界逐一核实修正。本数据集共包括韭园沟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表和韭园沟流域土地利用专题图两个文件。

2012年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4500米气象站观测数据

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海拔4500米气象站2012年逐日气象数据,包括:日平均风速值、日均气温值、日平均湿度值、平均降水值,包括日均气温值、日平均湿度值、日平均气压、平均降水值、日净辐射;由每小时气象观测值统计计算得出。

2015年格拉丹东峰地区典型冰川冰下地形数据集

本数据集针对格拉丹东峰地区,冰下地形数据集包括控制点的序号、经度、纬度、厚度。数据集包含43条记录,主要利用GPR探地雷达,在冰川表面选取适当位置的横截面,通过实测获取的该横截面位置冰川厚度数据。数据集只针对2015年当年冰川厚度,故不进行补充和完善,采用协议共享。数据集包含控制点的序号、经度(单位:度(°))、纬度(单位:度(°))、高程(单位:米(m),即当年冰川厚度)4个字段。数据集主要为当年实测资料,时间为2015年8月。空间基准为WGS84/EGM96,用探地雷达测量前,先进行雷达波速在冰川冰内传播速度的测量,并对探地雷达相关参数进行修改,确保获取对应冰川最精确的厚度数据。

2013-2014年葫芦沟小流域河水、土壤水阴阳离子值

此数据取样时间为2013年5月9日~2014年3月29日。采样频率为一周一次。此数据集包含流域出口河水及二号气象站上方300m处土壤水的阴阳离子值。

2015年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玛曲观测站气象塔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在玛曲观测站气象塔数据,本数据包含不同梯度的平均空气温度、 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平均风向、大气压强、净辐射量等观测要素。

1964-1965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王茂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64-1965年王茂沟流域1个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通过径流站测流断面水位观测,泥沙取样,计算产流时的径流、泥沙量。数据集包括径流站的测流断面图、实测流量成果表、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逐日平均输沙率表。径流站情况见王茂沟流域径流站基本情况表。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2009年9月上旬-2010年6月上旬表面流速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自2009年-2010年冰川表面流速的变化数据,详细记录了不同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专业人员观测、收集整理所得。

2015-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和末端变化数据

本数据集是2015年8月及2016年8月对冰川表面的运动点进行了冰川表面运动的观测,观测是使用RTK-GPS进行测量的。1号冰川年运动速度;1号冰川东、西支冰舌的年进退变化量;年度的各流速点的空间坐标<,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项目的观测研究始于1959年夏季,当时的1号冰川面积为1.95 km2,冰川长度为2.41 km,冰川末端最低为海拔3736 m,是乌鲁木齐河流域发育规模最大的双冰斗冰川形态的现代冰川。随着冰舌萎缩,1993年,1条冰川蜕变为两条完全独立的冰川体系,即1号冰川西支和1号冰川东支。由此也表明一个区域冰川退缩意味着该区域冰川数量可能是增加的,而冰川面积及其储量是递减的。

2012-2016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流速数据集

本数据包括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流速点年际观测结果,时间自2012年至2016年,主要包括观测点高程和流速的年际变化,数据采集主要利用GPS-RTK仪器进行野外实地观测,对冰川实心固定点观测,包括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精确到0.001m,冰川表面流速变化,数据精确度为0.01m每年。

2018年长江三峡库区秭归县新滩滑坡变形、降雨及库水位监测资料

该数据集记录2018年三峡库区秭归县新滩滑坡的相关监测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新滩滑坡基本特征及监测数据使用说明、地表位移GPS监测成果表、降雨量及长江水位观测数据资料表。数据时间分辨率:位移变形监测1个/月,降雨及库水位监测数据1个/日。

2009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老桥水文断面数据

本数据集包含2009年6月15日-2009年6月18日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老桥水文断面处获取的不同距右岸宽度处所对应的水深、流量、流速。

1877-2003年(部分年份)中亚五国水文站(降水量)分布图(1:500万)

本数据集为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mapinfo专题地图(比例尺:1:500万),其中包括降水属性点、网格、国家名称、首都、首都名称、重要城市居民点、主要河名、中河名、境外河名、湖泊名、一级行政区名、图名图例、湖泊、主要河流、中河流、境外河流、小河流、国界、一级行政区界、一级区界线、国界区共计21个图层,各属性图层数据可叠加。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渠道流量测量数据集(2012)

本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05月22日(夏灌二轮)、2012年06月18日(夏灌三轮)、2012年07月16日(秋灌一轮)和2012年8月8日(秋灌二轮)渠道流量测量数据。

渠道流量观测原始数据为Excel格式数据,原始数据中包括渠道流速、渠道断面面积、水位和水温。通过数据预处理流程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渠道流量和进入每个社的灌溉量。数据处理过程详见“渠道流量测量数据处理文档”。

2011-2015年青藏高原唐古拉冬克玛底流域气象水文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11-2015年青藏高原唐古拉冬克玛底流域气象水文数据,气象数据主要为2011.1.1-2015年12.31间的1.5m风速(m/s)、3.0m风速(m/s)、1.5m气温(℃)、3.0m气温(℃)、1.5m湿度(%)、3.0m湿度(%),水文数据为2011.6.21-2015.10.26间的水位(m)、流速(m/s)和日径流量(m³)。数据均为仪器自动观测和记录,部分时段如冬季因温度太低,仪器难以正常工作无记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