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2009年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5700米处气象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09年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5700米处架设的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主要观测要素有气温、湿度、风速和水汽压。利用本数据可提取冰川表面气候变化,研究冰川物质平衡等等。

2006年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5700米处气象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06年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5700米处架设的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主要观测要素有气温(℃)、湿度(%)、风速(m/s)和水汽压(hPa)。利用本数据可提取冰川表面气候变化,研究冰川物质平衡等等。

长江三峡库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年度报告(2005年)

三峡站观测年报(2005年)内容包括三峡站专业监测情况,人员队伍、仪器设备、专业监测等任务的完成情况、监测滑坡变形情况以及发生变形的重点滑坡等信息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

1989-2014年中国南极中山站常规气象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1995年在东南极中山站获取的连续地面气象观测数据(A文件月报和Y文件年报)。该站已纳入世界天气监测网(WMO No.89573)。按照中国气象观测规范,从建站开始每日定时4次(Beijing time 02,08,14,20)观测地面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中山站气象观测的开始时间为1989-2014。

典型荒漠植被光合蒸腾过程实验观测数据(2009年)

本数据集包括了多枝柽柳和梭梭这两种荒漠植被在不同地下水位环境下光合、蒸腾和气孔导度变化的多日的不同时间的实验观测数据,主要研究干旱区典型植物与大气间水碳交换过程机理。数据属于生理生态学、自然地理学、水文学范围。数据采集地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临泽试验站周围,海拔:1 380米。 数据文件:光合数据集.xls,包含1个表,度量单位:“地下水位”量纲:m;“PAR”量纲:umol·m﹣²·h﹣¹ ;“PAR标准差”量纲:umol·m﹣²·h﹣¹;“光合速率”量纲:umol·m﹣²·h﹣¹;“光合速率标准差”量纲:umol·m﹣²·h﹣¹;“蒸腾速率”量纲:mmol·m﹣²·h﹣¹;“蒸腾速率标准差”量纲:mmol·m﹣²·h﹣¹;“蒸腾速率”量纲:mmol·m﹣²·h﹣¹;“蒸腾速率标准差”量纲:mmol·m﹣²·h﹣¹。

2010年甘肃省1:70万土地覆被数据集

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2010年的1:70万土地覆被数据。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分类系统的一级类与IPCC系统保持一致共6类(林地、草地、湿地、耕地、人工表面、其他),二级类采用了由FAO的LCCS生成的具有全球统一代码的38个类型。

黑河流域人口数据集

本套数据主要包括黑河流域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6个地级市12个县的人口统计数据,数据涉及的时间段为:2000-2009年。

数据来源当地统计年鉴,主要包括:

肃州区统计局.肃州统计年鉴.2004-2009年;

玉门市统计局.玉门市统计年鉴.2000-2008年;

金塔县统计局.金塔县统计年鉴.2004-2009年;

高台县统计局.高台县统计年鉴.2000-2007年;

山丹县统计局.山丹县统计年鉴.2000-2009年;

肃南裕固族统计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04-2009年;

民乐县统计局.民乐县统计年鉴.2004-2009年;

山丹县统计局.山丹县统计年鉴.2000-2009年;

临泽县统计局.临泽县统计年鉴.2000-2009年;

额济纳旗统计局.额济纳旗统计年鉴.1990-2005年;

祁连县统计局.祁连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04-2009年;

张掖市部分数据来源于张掖市二OO五年乡镇级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

嘉峪关市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统计数据资料库,且仅有部分县级数据。

数据内容说明:数据主要有流域内12个县的3个人口指标,县区主要包括:甘州区、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金塔县、肃州区、玉门市

、嘉峪关市、祁连县、额济纳旗、人口指标为: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分县级和乡镇级两级。

目前已经统计的数据有:

县级:

额济纳旗:

2006-2009: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甘州区;

2009:一年的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高台县:

2009:一年的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肃南:

2000-2009: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民乐县:

2009: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临泽:

2009: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玉门市:

2000-2005: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乡镇级:

额济纳旗:

2000-2005: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甘州区:

2000-2008: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2009: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

高台县:

2000-2004、2006、2007: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2009: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

山丹县:

2000-2007: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2009: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

民乐:2000-2008: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金塔县:

2004-2009: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p>玉门市:

2006-2008: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肃州区

2004-2009: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祁连县:

2004-2009:一年的年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县级 乡镇级 县级 乡镇级 县级 乡镇级

额济纳旗 2006-2009 2000-2005 2006-2009 2000-2005 2006-2009 2000-2005

甘州区 2000-2009 2009 2000-2008 2009 2000-2008

高台县 2000-2004、

2006、2007、2009 2009 2000-2004、

2006、2007 2009 2000-2004、

2006、2007

山丹县 2000-2007、2009 2000-2007 2000-2007

肃南县 2000-2009 2000-2009 2000-2009

民乐县 2009 2000-2008 2009 2000-2008 2009 2000-2008

临泽县 2009 2009 2009

金塔县 2004-2009 2004-2009 2004-2009

肃州区 2004-2009 2004-2009 2004-2009

祁连县 2004-2009 2004-2009 2004-2009

玉门市 2000-2005 2006-2008 2000-2005 2006-2008 2000-2005 2006-2008

祁连山地区ERA5-Land月值再分析资料数据集(1981-2020年)

ERA5-Land是通过ECMWF ERA5再分析模型生产的再分析数据集。该模型通过物理法则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测数据结合到一个全球完整且一致的数据集中。该数据集包括了自1981年以来,表征温度、湖泊、积雪、土壤水分、辐射和热量、蒸散和径流、风速、气压、降水量及植被的50种指标的月动态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1°×0.1°(约9×9 km2网格),可以准确地描述过去的气候状况。

1987-1988年中国第4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近岸水域叶绿素测定数据

本资料记录了从1987年12月至1988年2月,从南极长城湾海水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数据。本数据集包括如下内容:采样时间、地点、样品类型、深度(m)、采样深度(m)、叶绿素a(mg/m³)、叶绿素b(mg/m³)、叶绿素c(mg/m³)、总量(mg/m³)、脱镁叶绿素(mg/m³).

黑河上游山区冻土模拟分布图(1993-2012年)

本数据是黑河上游山区冻土模拟分布图,通过黑河上游源区内外九个站点0cm处的地表温度通过空间插值,结合冻土模拟方法获得。图中1代表季节性冻土,2代表多年冻土,投影采用WGS-84,空间范围为37.7263N-39.0976N,98.5769E-101.1608E。

南极长城站雪坑测量数据

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西经58度57分。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本数据集为南极长城站雪坑测量数据。

全球1:100万其他人口城市数据集(2013年)

数据集为全球100万其他人口城市空间分布图,包括城市名称、人口、城市所处国家名称及人口范围。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

比例尺为 1:100万

字段1:LOCAL_NAME (城市原名称) 数据类型:Text(75)

字段2:ENG_NAME (城市英文名称) 数据类型:Text(75)

字段3:CNTRY_NAME (城市所在国家名称) 数据类型:Text(60)

字段6:CNTRY_CODE(国家简称) 数据类型:Text(10)

1994-1999年中国南极第11-15次考察中山站海冰观测数据

本数据为1994-1999年中国第11至15共5次南极考察中山站海冰观测数据统计汇总,文件以Word及Excel文档形式保存。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第11-15次考察1994-1999年中山站海冰观测数据。海冰是淡水冰晶、卤水和含有盐分的气泡混合体,包括来自大陆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一般多指后者。广义的海冰还包括在海洋中的河冰、冰山等。

1991-1992中国南极第8次考察年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拉斯曼丘陵。自1991年3月到2001年1月,使用Lacoste ET重力仪,开展了重力固体潮连续观测。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第8次考察1991-1992年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固体潮是指在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固体地球产生的周期形变的现象。将地球看做球状刚体时,引潮力矢量的垂直分量使得该点的重力值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地球的重力固体潮。它是该点在地球上的位置和时间的函数。

2008年中国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

宇宙噪声接收机是用来观测电离层D层中的宇宙噪声吸收情况,它可以监测300×300 km范围内的宇宙噪声吸收状况。该数据记录到MO盘片上。数据记录一式两份,按中日两国的极地研究所签署的科学合作协议,中日双方各保留一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8年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

巴尔喀什湖流域现代生态状况

巴尔喀什湖是居里海和地球上干涸的阿拉尔内陆湖之后的第三大湖,它位于中亚干旱地区,哈萨克斯坦的东南部。巴尔喀什湖面积为413000平方千米,其中有113000平方千米,或超过27%的面积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领域上。伊犁河是外巴尔喀什湖主要的水源,伊犁河保证80%的干净河水流入巴尔喀什湖。每年恢复的水资源(地表水)形成地带主要位于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以超过60%的伊犁河水径流进入相邻地区的湖中。 提供的专著专供伊犁-巴尔喀什湖流域现代生态状况的评估。 本书由10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提供了巴尔喀什湖流域自然条件的总描述;第二章提供了伊犁-巴尔喀什湖流域经济领域的分析结果:第三章和第四章提供了巴尔喀什湖,伊犁河三角洲和卡普恰盖水库的鱼类区系状态的深入分析;第五章详细描写了伊犁-巴尔喀什湖流域的哈萨克斯坦地区外伊犁山脉冰川的现代状况;第六章提供了巴尔喀什湖流域地下水状况的公正和客观的评价; 第七和第八章展示了巴尔喀什湖、伊犁河三角洲的相互影响,描写了三角洲小支流的河床演变过程,其水资源的发展和开支阶段取决于这些阶段。第九章提供了巴尔喀什湖流域植物的现状,包括在平原和伊犁河三角洲的高山森林,山麓草原,沙地高原。对植物群落状况进行了评估;第十章对南外巴尔喀什湖的沙地高原的风蚀过程进行了评估。

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70万土地覆被数据集

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2000年的1:70万土地覆被数据。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分类系统的一级类与IPCC系统保持一致共6类(林地、草地、湿地、耕地、人工表面、其他),二级类采用了由FAO的LCCS生成的具有全球统一代码的38个类型。

奈曼旗,库偏旗,科左后旗沙漠化类型图(1983年)

该数据数字化自图纸的《奈曼旗、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沙漠化类型图》,该图的具体信息如下:

主编:朱震达 副主编:刘恕、邱醒民 编辑 :冯毓荪 制图:冯毓荪、赵燕华、王建华 复照:李伟民 野外考察:朱震达、邱醒民、刘恕、沈竟其、冯毓荪、王一谋、杨有林、杨泰运、文子祥、刘阳宣

制图单位: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室编制

出版社:暂无

比例尺:1:300000

出版时间: 暂无

图例:波状起伏沙黄土平原、非沙漠化土地、甸子地、盐碱地、树林及灌木林、耕地、山地、沙丘

2、文件格式与命名

数据均以ESRI Shapefile格式储存,包括一下图层:

奈曼旗、库偏旗、科左后旗沙漠化类型图、河流、道路、湖泊、铁路、井泉、居民地

3、数据属性

沙化等级类 植被 本底类

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耕地 灌丛沙地

盐碱地 甸子地 沙丘

严重沙漠化土地

树林及灌木林

山地

强烈发展的沙漠化土地

潜在的沙漠化土地

湖泊

非沙漠化土地

波状起伏沙黄土平原

2、投影信息:

Angular Unit: Degree (0.017453292519943295)

Prime Meridian: Greenwich (0.000000000000000000)

Datum: D_Beijing_1954

Spheroid: Krasovsky_1940

Semimajor Axis: 6378245.000000000000000000

Semiminor Axis: 6356863.018773047300000000

Inverse Flattening: 298.300000000000010000

张掖灌溉渠系数据集

数据概况:张掖的渠道分为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其中农渠一般没有衬砌,毛渠为田间工程,所以主要采集了干、支、斗三级渠道和小部分的农渠。灌溉渠系数据包括总干渠(涉及多个灌区)2条,总干渠(单个灌区内)和干渠157条、支渠782条、斗渠5315条,总长度8, 745.0km。

数据采集过程:灌溉渠系数据采集采用遥感判读和GPS实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GPS直接采集渠道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但GPS采集渠道工作量太大,我们只在部分灌区验证测量。主要采取的方式是首先收集各水管所手工绘制的灌区示意图,这些示意图大部分没有定位,只有大满、上三等个别灌区基于地形图进行了定位,高台县部分灌区利用GPS对部分渠道进行了定位。参考灌区示意图,基于Quikbird、ASTER、TM遥感影像和1:5万的地形图进行渠道空间定位。对于干渠和支渠,由于在遥感影像上线性特征明显,地形图上一般也有标示,所以可以较为准确的定位。对于斗渠,有高分辨率影像的区域,可以较为准确的定位,其它区域则只能根据模糊的影像线性特征和灌区工作人员的提示信息进行粗略定位,定位精度较低。各水管所同时提供了渠道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一一对应。渠道分布图初稿完成后,先后两次提交给各水管所熟悉渠道分布的人员进行校正,第一次主要是剔重补漏,第二次主要校正位置和完善属性数据。

数据内容说明:属性表的字段包括编码、区县名、灌区名、渠道全程、渠道名、渠道类型、位置、总长度、已衬砌、设计流量、设计农田、设计林草、实灌农田、实灌林草、水权面积、备注。编码示例:G06G02Z15D01,其中前第1个字母代表县区名,第2和3个数字代表某县(区)编号,第4-6个字符代表干渠代码,第7-9个字符代表支渠代码,第10-12个字符代表斗渠代码。

2013年中国南极中山站高频相干雷达数据

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用于监测极区电离层场向排列的不均匀体及其运动,主要探测参数包括雷达回波强度、电离层对流速度、速度谱展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13年高频相干雷达数据。高频相干散射雷达是南极中山站监测极区电离层对流的重要设备,利用中山站地磁纬度较高的特点,覆盖国际SuperDARN(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在南极光带上的一个空白,将使我国极区电离层的观测范围由极隙区扩展到更大范围,使我国在极区电离层对流观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于2010年3月初完成机房的建设和天线阵的安装,2010年4月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开始试运行。 高频雷达天线阵由主、副两个天线阵构成,主天线阵由16个水平极化对数周期天线构成,收发共用;副天线阵由4个同样的对数周期天线构成,只收不发。高频雷达收发系统和控制设备由16个功放及发射机、2个双通道数字接收机、2个移相矩阵、控制系统、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和分析处理系统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