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长城湾位于中国南极长城站东面,面积约0.5㎞²~2㎞²,湾内水深变化较大(20—80m),即海底地形变化较大,不同沉积部位其沉积物特征有较明显的差别。另外,该湾地处高寒带,与中纬度和低纬度海区的沉积环境也完全不同。本数据为南极长城湾1987年海洋调查站位表。
本数据集是总控水文点自动气象站获取的2002-2004年的逐日平均降水量数据。本数据集可提取冰川的气象信息、研究冰川的物质平衡等。 1号冰川水文点设在离1号冰川末端300m的河道上,实施1号冰川冰雪径流的监测,断面海拔3659m,流域面积3.34km2,其中冰川面积1.74km2。为混凝土矩形断面(高1.0m,宽1.6m),气象场设在断面左岸。 空冰斗水文点设在乌鲁木齐河源区左侧,斗口朝南,进行高山区积雪、多年冻土融水径流的观测,断面海拔3805m,流域面积1.68km2,为混凝土矩形断面(高1.0m,宽1.0m),气象场设在断面右岸。
项目执行期期间对额济纳三角洲生态植被样方的现场调查数据。
样方内植物种类、数目、高度、基径、冠幅、盖度、频度等。
额济纳三角洲31个地下水盐分观测点附近生态植被调查样方。时间:2010年和2011年(7月-8月)。
本数据包括黑河中游灌区主要的用水状况(农业 生活用水)和供给分配以及变化,研究黑河中游灌区灌溉情况与人为作用对水循环的影响。数据文件名称:黑河中游灌区的供用水情况调查.xls,度量单位:水位埋深:m;机井眼数:眼;灌溉轮次:次/年。
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1990年的1:70万土地覆被数据。主要数据源有: 1.1990年代土地利用数据2.与土地利用数据同期陆地卫星精纠正分县假彩色合成影像 3.辅助数据包括1:50万草地资源图(矢量)、1:100万土壤类型图(矢量)、1:100万植被类型图(扫描)等。
本数据集为2017年11月22日至12月4日蒋家沟D3断面支沟下游(坐标103.1536783°, 26.2518016°,海拔1552m)土壤水分温度监测,数据包括每30分钟设备电压(单位:伏特),以及3处观测断面10cm、20cm、30cm处的水分含量(单位:百分比)和温度(单位:摄氏度)。
此数据为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数据,时间段为1986-2030年,1986年为实际参考数据,1987-2030为模拟数据。情景包括历史趋势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严格生态保护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快速经济发展情景。在不同情景下,利用Dyna-CLUE模型进行模拟。数据格式为Arc ASCII格式。
本数据为在第15次南极考察航渡期间,按照气象观测标准每6小时1次记录的冰山状况。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第15次考察1998-1999年走航冰山观测数据。本数据集包含两部分,分别为15ice.txt和hxice15.xls,还有一份说明文档为1998-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走航冰山观测数据.doc。本数据集属常规观测项目,观测环境基本适合,数据质量较高。
该数据集主要是2002-2004年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所采集的关于干沉降、新降雪、消融、气溶胶等四类数据。本数据集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002-2004年对比分析数据。天山一号冰川属双支冰斗山谷冰川、长2.2公里、平均宽度500米、面积1.828平方公里、最大厚度140米、最高点海拔4476米、年均运动速度约5米、冰舌末端海拔3734米、雪线平均高度为4055米、朝向东北、主流呈“S”型。
本数据集为中国科学院平凉雷电与雹暴试验站的雷达气象观测数据,包含2004年西藏那曲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数据。
观测时间从2004年8月26日开始到2008年8月27日结束。
双偏振多普勒雷达接收机是数字中频接收机,发射机是行波管脉冲压缩机,偏振制式是双通道同时收发式和水平通道,单独发射式(可互换),信号处理器是 RVP900,天线控制器 RCP8。
所获得回波参量强度有:速度V、谱宽W、强度反射率差 、差传输相移 、比相差、相关系数和线性退偏振比Ldr。
南极阿德雷岛沉积物16SrDNA序列表,CHINARE-15考察期间,采集了南极阿德雷岛Y2湖67.5cm长的一支湖芯.室内分析测试部分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南极西湖沉积物、新鲜企鹅粪、阿德雷岛鸟粪土和南沙太平岛鸟成土的元素特征进行对比后湖泊沉积物为企鹅粪土.元素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粪土的元素标型组合包括P、S、Sr、Ba、Cu、Zn、Se、Ca和F等9种元素。
本数据集包括了1994—2014年我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观象台观测数据,主要包括瓦里关二氧化碳在线观测月均值数据。中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始建于1994年,位于青藏高原,东经100°54’E,北纬36°17’N,海拔3810米,是全球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设在大陆腹地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它的建立填补了全球大气监测网(GAW)在欧亚大陆内的空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由中国政府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投资建设,并由中国气象局负责运行管理。以温室气体和大气臭氧监测为主的综合大气本底基准监测。
本数据集为矢量数据,将2013-2015年在长城站附近建立的土壤微生物样方坐标转换成矢量数据。样方以Q1、Q2……命名,代表的是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严格意义上应包括细菌、古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其个体微小,一般以微米或毫微米来计算,通常1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几百亿个,其种类和数量随成土环境及其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变化。它们在土壤中进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过程,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
宇宙噪声接收机是用来观测电离层D层中的宇宙噪声吸收情况,它可以监测300×300 km范围内的宇宙噪声吸收状况。该数据记录到MO盘片上。数据记录一式两份,按中日两国的极地研究所签署的科学合作协议,中日双方各保留一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8年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
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阴家凹(N26°16′6.9″,E103°10′2.3″)1999-2005年日降雨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来自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两种观测形式,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1.每天的降水都处理成日雨量。 2.泥石流发生日的降水处理成9分钟雨量。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
数据集包括临泽湿地孢粉数据和张掖湿地孢粉数据
分别包含4个表:
(1)湿地孢粉原始数据
(2)湿地孢粉百分比含量数据
(3)湿地孢粉体积浓度数据
(4)湿地孢粉组合数据
临泽和张掖湿地样点剖面深度分别是54cm和190cm,采样间隔分别是2cm和5cm.孢粉组合是将出现率低、含量较少的科属进行合并,并将花粉按乔木、灌木、草本及农作物进行分类组合。
本数据集为2014年喀尔冰川大本营气象塔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080°10′;海拔高度:3007 m;观测要素:2m、4m和10m的风速风向和温度相对湿度,高度为3.5m的净全辐射(包括入射及反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高度1.5m的气压,深度分别为0m、0.2m和0.4m的土壤热通量、深度分别为0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地温和深度分别为0.05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土壤含水量,各要素均为日平均值(辐射为日总量),量纲及单位标注于数据列中。
本数据集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0-2000年四十年间30多个测点的积累消融数据。每年分成五个数据采集时间分别命名为“DATE1”、“DATE2”、“DATE3”、“DATE4”、“DATE5”、“CEDIAN”表示数据采集点的编号、“HAIBA”表示数据采集点所处的海拔高度、“DATAYEAR”表示数据采集的年份。“SUMDATA”表示全年积累消融情况。
本数据集基于冰川编目数据和668景Landsat TM/ETM+/OLI影像,结合ArcGIS和ENVI软件、NDWI和Google Earth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提提取距离冰川边界向外10 km缓冲区内的冰湖边界。
在1990和2018年两期冰湖数据集中,高亚洲地区共有27,205和30,121个冰湖,面积区间为0.0054-6.46 km2,总面积分别为1806.47±2.11和2080.12±2.28 km2。本次冰湖编目数据集为高亚洲地区水资源评价、冰湖溃决洪水评价、冰川水文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