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变形监测数据是反映滑坡发生、发展、演化过程的最显著的参量,是滑坡监测预警必要的基础数据。该数据集记录了三峡库区秭归县新滩滑坡2013年-2014年变形监测数据;该滑坡的监测内容主要为地表位移监测、钻孔测斜监测、地下水位监测;该数据集包括树坪滑坡月报、地表位移GPS监测成果、地下水监测表、树坪滑坡降雨量、长江水位及气温观测数据资料等内容
本数据集为2009年天山科其喀尔冰川末端水文断面径流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080°10′;海拔高度:2974 m;径流量的计算是通过压力式水位传感器、超声波水位传感器、人工水池读数等途径获得连续水位变化资料,利用不定期流量测量获得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获得连续流量变化数据。
本数据集为2011-2018年南小河沟流域25个径流场,共有14个裸地坡度小区7个测点,6个林地4个测点,5个自然荒坡地5个测点的土壤含水率观测数据。在2011~2015年5~9月间,2016~2018年4~10月间,每月1日、11日、21日用土钻在小区保护带内分层取样,分层深为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每层取样一个,用烘干重差法计算土壤含水量,其值为该土层土壤含水率,降雨产流后加测雨后土壤水分。
本数据集为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大本营气象数据和降水量数据,采集收集时间为2011年01月01日-2011年12月31日的逐日降水量数据。
本数据集为1981-2005全球气候模式(CIESM)下冰冻圈陆地变量数据集,包含两个数据文件名称:clm4.5-default.nc和clm4.5-Wang.nc。连续运行全球气候模式(CIESM)25年所得到的有关冰冻圈变量输出,包括降水(降雪和降雨)、雪深、雪水当量、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分别为两组大气模式与陆面模式耦合试验25年的模拟结果,数据集clm4.5-default.nc中大气模式和陆面模式均采用默认方案,数据集clm4.5-Wang.nc中大气模式采用默认方案,陆面模式采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磊研究员开发的新的陆面模式(积雪方案为基于焓的积雪新方案)。输出变量包括降水(降雪和降雨)、雪深、雪水当量、地表温度、土壤温度等月资料。
本数据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长期定位地温观测数据。本数据集为2003-2010年北麓河(QT02)多年冻土活动层月均数据。SOILT为土壤温度,单位为摄氏度(℃);WATER为土壤水分,单位为%。
本数据集针对祁连山老虎沟冰川,数据集包括序号、经度、纬度、厚度。数据集包含310个测点。利用探地雷达(GPR) (Pulse EKKO PRO100)进行测厚工作。先进行雷达波速在冰川冰内传播速度的测量,对探地雷达相关参数进行修改和设置。中心频率为100MHz,天线距离4m。采用剖面法与点测法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对测点进行了GPS 定位。采用协议共享。数据集包含控制点的序号、经度(单位:度(°))、纬度(单位:度(°))、高程(单位:米(m),即当年冰川厚度)4个字段。空间基准为WGS84,雷达测厚精度控制在1cm以内。
本数据集为1981-1990年砚瓦川流域雨量站降水观测数据,使用口径为20cm的SM1型普通雨量器和DSJ-2型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进行平行观测,自记雨量计故障时使用普通雨量计代替。数据包括砚瓦川流域砚雨量站的逐日降水量观测数据,降水量摘录数据,各时段最大降水量数据(按分钟和按小时摘录)。
本数据是以2005年左右1-2年内的TM数据为底图,经过重投影、几何纠正、人工解译等工作生产的矢量数据,数据生产时间为2009年,比例尺为1:25万,各县市级代码以1998年实行的全国行政区划编码为准,土地分类系统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遥感调查项目组”确立的中科院土地分类系统为标准,分为6个一级类,24二级类。
本数据集为1991-2000年砚瓦川流域雨量站降水观测数据,使用口径为20cm的SM1型普通雨量器和DSJ-2型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进行平行观测。自记雨量计故障时使用普通雨量计代替。数据包括砚瓦川流域雨量站逐日降水量观测数据、降水量摘录数据、各时段最大降水量数据(按分钟和按小时摘录)。
本数据集针对珠峰地区,利用遥感影像获取的2006年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包含1个波段,主要利用可见光立体像对,基于时差和摄影角度差异,通过前方交会的原理在erdas软件中,获取的冰川区数字高程模型。只针对2006年当年冰川表面高程,故不进行补充和完善,采用完全开放共享。数据集包含DEM2006,共1个波段。数据集文件名及波段名称对应如下:数据集文件名:2006年珠峰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DEM2006——2006年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单位:米(m))。
通过收集MERRA、ERA-Interim和CFSR三套气象数据驱动干旱区生态模型AEM得到的1980-2014年中国干旱区碳库分布数据集(空间分辨率50km),并和现有文献资料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本数据集主要有中国干旱区1980-2014年碳库分布栅格图(MERRA、ERA-Interim和CFSR),研究区大致空间范围为30°N–50°N,70°E–110°E,包括中国新疆、甘肃西北部以及内蒙的西南部。空间分辨率均是50km,地理坐标系为WGS1984
本数据集为2001-201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花果山水库出口、十八亩台、杨家沟及董庄沟,四个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径流站的试验观测断面为巴歇尔量水堰、三角槽量水堰,主要观测要素包括南小河沟流域逐日平均流量数据、逐日平均含沙量数据、逐日平均输沙率数据、洪水水文要素摘录数据、逐次洪水测验成果数据。
本数据包含了中亚五国范围内丰富的地形、地貌、水文信息,能够直观展现该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DEM可以提取大量的地表形态信息,如坡度、坡向、水系等等。ASTER GDEM 30米分辨率高程数据来源于NASA,ASTER GDEM数据采用UTM/WGS84投影,数据格式为img栅格影像,数据的值域范围为-300-7445米之间,其垂直精度20米,水平精度30米。本数据为2000年中亚五国区域东经45°-108°,北纬32°-56°范围的DEM数据。
此数据是由平台服务中心利用无人机观测获取的影像数据结合地面控制测量,使用pix4d软件处理生成;地面控制测量采用差分GPS,自由架站方式;最终生成八一冰川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据集分辨率0.2米。
本数据集为矢量数据,包括Fildes Peninsula的边界,长城站站内的建筑物、停机坪、广场、时令河等。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本数据集为2011-2018年南小河沟流域9个雨量站降水观测数据,包括南小河沟流域方家沟畎,何家庄,帅家堡、下寺肴、杨家沟、董庄沟、十八亩台、花果山水库出口、湫沟9个雨量站逐日降水量观测数据、降水量摘录数据、各时段最大降水量数据。(按分钟和按小时摘录,其中表二按分钟摘录,表三按小时摘录)
本数据集包含中亚地区(气象站点数:个,时间范围:年):哈萨克斯坦(47,1879-2003)、吉尔吉斯斯坦(52,1883-2001)、塔吉克斯坦(40,1891-1997)、乌兹别克斯坦(114,1877-2002)、土库曼斯坦(14,1883-2000)五国各气象站的平均年雨量、年降水量特征值及其发生时间。
该数据集包含了从2007年12月27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盈科灌区绿洲站涡动相关通量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盈科灌区农田内,海拔高度为1519.1m。试验场位于黑河中游,周围平坦开阔,防风林的间距东西向为500m,南北向为300m,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绿洲农田观测站。
该数据集为2017年度三峡库区白水河滑坡、八字门滑坡、树坪滑坡、新滩滑坡、链子崖危岩体专业监测年报汇编,内容包括三峡库区5处重大危险性地质灾害体,即白水河滑坡、八字门滑坡、树坪滑坡、新滩滑坡、链子崖危岩体在2017年的专业监测情况,具体又分为滑坡基本情况、监测网布置与运行情况、变形监测分析与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