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针对纳木那尼峰地区,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控制点联测数据集包括控制点的序号、经度、纬度、高程。数据集包含19条记录,主要通过采购了该地区国家一级控制点,利用国家一级控制点进行静态测量,同步测量时间1小时以上,通过解算获取冰川区控制点;通过DGPS(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 System) RTK(Real - time kinematic)进行动态联测获取。数据集只针对2013年当年非冰川/冰川表面高程,采用完全开放共享。数据集中经度,单位度(°),纬度,单位度(°),高程,即当年冰川表面高程,单位米(m)。
1.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8月15日至2013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景阳岭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
2.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8月8日至2013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阿柔阴坡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南侧阴坡,下垫面是高寒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108E, 37.9841N,海拔3536m.
3.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7月9日至2013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裸地站气象要素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四道桥,下垫面是裸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26E, 41.9993N,海拔878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29日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北京市密云县新城子镇,下垫面是果园(李子树和苹果树)、玉米/裸地、城镇。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7.3233E, 40.6308N,海拔350m。
涡动相关仪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0<Δst <15, <0ITC<30); 2: (16<Δst <30, 0<ITC<30);3:( 0<Δst <30, 31<ITC<75); 4: (31<Δst <75, 0<ITC<30); 5: (0<Δst <75, 31<ITC<100); 6: (76<Δst <100, ITC<100); 7: (Δst <250, ITC<250); 8: (Δst <1000, ITC<1000); 其余为9)。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 Jia et al.(2012),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3)。
"本数据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BL边界层塔观测数据。站点经纬度:31.37N,91.90E。;海拔高度:4509米。观测要素:3m的风速风向;红外地温;5cm、10cm的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热通量。命名规则:风速(WS,m/s);风向(WD,);红外地温(Tg,℃);土壤温度(Ts,℃);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土壤热通量(SHF,W/m^2)。采集频率为10min。
本数据集为2009年天山科其喀尔冰川末端水文断面径流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080°10′;海拔高度:2974 m;径流量的计算是通过压力式水位传感器、超声波水位传感器、人工水池读数等途径获得连续水位变化资料,利用不定期流量测量获得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获得连续流量变化数据。
本数据为德国空间局发射的双星TanDEM任务提供的TanDEM-X/TerraSAR-X 干涉数据对(2012-02-12),使用GAMMA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软件(2015年版本)生成的分辨率为10 m的DEM,与SRTM配准后,再数据相减后的结果,采用完全共享方式。数据集包含ElevationChange2000-2012,共1个文件,包含波段1个。字段度量单位:米(m)。数据时间为遥感影像获取时间,2000-2012年。
本数据集针对天山托木尔峰地区,主要包括天山科其喀尔冰川,GPS控制点联测数据集包括控制点的序号、经度、纬度、高程。数据集包含374条记录,主要通过采购了该地区国家一级控制点,利用国家一级控制点进行静态测量,同步测量时间1小时以上,通过解算获取冰川区控制点;通过DGPS RTK进行动态联测获取。数据集采用完全开放共享。 数据集包含控制点的序号(B为基站 P为测点)、经度(单位:度(°))、纬度(单位:度(°))、高程(单位:米(m),指当年冰川表面高程)4个字段。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日至9月15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神沙窝站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沙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9330E, 38.78917N,海拔1594.00m。涡动相关仪架高4.6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仪与CO2/H2O分析仪之间的距离是15cm。
本数据为2014-2016年在新疆阿克苏山区流域沿不同海拔下垫面类型土壤样水特性数据集,在室内通过土壤水力参数实验获取的两大冰冻圈流域的基本土壤分层水特性数据(0cm、10cm、20cm、30cm、50cm、80cm):包含土壤厚度(cm)、重量含水量(%)、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干密度(g/cm3)、孔隙度(%)、体积含水量(%)、经纬、纬度、海拔和编号。
本数据集为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4668m处冰温监测数据。在冰温监测剖面,布设长度为17m的带有温度热敏感器的导线,采用美国Fluke公司生产的True RMS189 型数字万用表直接测量其电阻值,最后通过专用的程序转换算成相应的温度值。观测间隔时间为7天,如遇大雾,大雨,大雪等特殊情况下,无法观测,则会推迟观测时间。
本数据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地理信息数据。桥子沟流域水土流失观测始于1958年,1987年开始连续观测。桥子沟流域是罗玉沟流域内的一级支沟,桥子沟分东、西两条支沟,按照“相似流域,平行对比”的指导思想将桥子东沟、桥子西沟设为对比观测流域(桥子东沟为非治理沟,桥子西沟为治理沟)。本数据集包括桥子东沟和桥子西沟的流域边界信息和流域控制站等水土保持观测设施的位置信息。
本数据集针对珠峰地区,利用地形图DEM、SRTM(2000)与遥感影像提取的DEM,通过差值计算,获取冰川作用中心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只针对1974-2006年珠峰地区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故不进行补充和完善,采用完全开放共享。数据集包含ElevationChange1974-2000和ElevationChange2000-2006,共2个波段。字段度量单位:米(m)。数据集主要为遥感影像提取资料,仅表示遥感影像获取时间的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时间为1974-2000和2000-2006两期。
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蚂蚁坪(N26°16′3.5″,E103°12′6.8″)2015年日降雨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来自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
本数据集针对祁连山老虎沟冰川,数据集包括平衡年、物质平衡。数据集包含6条记录。利用花杆观测法。在每年冰川消融末期,用卷尺测量不同位置的花杆在观测时的出露高度值,,结合雪坑剖面,计算冰川消融量和积累量,得出每个平衡年物质净平衡,其单位为毫米水当量(mm w.e.)。在观测期间,有部分花杆倾倒或被雪覆盖,无法获取有效数据,对该物质平衡年的计算结果有一定影响。采用协议共享。数据集包含平衡年(单位:年)、物质平衡量(单位:毫米水当量(mm w.e.))2个字段。数据集主要为逐年实测资料,时间为2012年8月-2017年8月。物质平衡量计算结果精度控制在5毫米水当量(mm w.e.)以内。
本数据集针对乔戈里峰地区,包括乔戈里峰地区冰川及周边区域,利用遥感影像获取的2013年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包含1个波段,主要通过使用搭载合成孔径雷达传感器的平台,同时观测或两次平行的观测,获取地面同一地物目标的复数数据。经过精确配准后对复数图像进行共轭相乘可得到复干涉纹图。利用飞行平台、波束视及基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对复干涉纹图中的相位信息进行解缠获取的冰川区数字高程模型。只针对2013年当年冰川表面高程,故不进行补充和完善,采用完全开放共享。数据集包含DEM2013,共1个波段。数据集文件名及波段名称对应如下:数据集文件名:2013年乔戈里峰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DEM2013——2013年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单位:米(m)。
本数据由老虎沟祁连山站自动气象站观测取得,该数据集包含了海拔4550m处温湿风压(2m,4m),和一层4分量辐射的日平均数据,和降水日总量。气象数据剔除了异常值,降水数据利用风速、温度进行了修正。
面向数据申请者的老虎沟12号冰川水位,流量数据,水文用HOBO水位计测定,流量用水位流量曲线结合水文数据计算得到老虎沟12号冰川2009年水位流量数据,以及水位和测流原始数据,断面水位流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