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数据集中包括了中山站到DomeA断面的浅层冰雷达观测数据,观测时间从1881到2006年,观测期间数据良好,数据量共约7544条,利用国产FMCW浅层雷达,雪地车搭载冰雷达沿中山站至Dome A断面连续观测,通过与冰芯数据对比获取等时层年代,可进一步计算冰盖浅部积累率,每隔20m采集一个数据。
本数据集为黄土高塬沟壑区砚瓦川流域下垫面调查数据。调查方法主要为基于地形图人工勾绘图斑后现场进行核查。调查内容包括流域基本情况调查、下垫面基本数据调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调查(植物措施面积、工程措施面积)、水土保持点状工程调查(沟头防护、谷坊、水窖、涝池、治沟骨干工程、上水工程),计17大类,31项具体内容。
本数据集主要为杨家沟雨量站降水量观测数据及杨家沟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杨家沟(治理沟)为南小河沟流域中的一条小支沟,流域面积为0.87km²。杨家沟基本上按照“全面规划,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沟坡兼治,治坡为主”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针,逐年连续治理。1952年只做了少部分塬面治理,1954年着重进行了沟道治理并开始封沟育草,1958年基本完成了适地治理。
本数据集针对昆仑山阿尼玛卿山地区,数据内容为2008年和2013年阿尼玛卿山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格式为GeoTIFF格式。数据集包含2008年和2013年阿尼玛卿山地区数字高程模型两个GeoTIFF文件,文件为单波段文件,包含的内容为2008年和2013年阿尼玛卿山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空间参考UTM-47/WGS-84坐标系统,2008年DEM空间分辨率分别为5米,2013年DEM空间分辨率分别为10米。
本数据为2008-2013年间DMSP-F17的微波辐射计南极海冰密集度日产品及月平均分布产品,数据中0-250分别对应的密集度为0%-105%。微波辐射计是利用被动的接收各个高度传来的温度辐射的微波信号来判断温度、湿度曲线,能定量测量目标(如地物和大气各成分)的低电平微波辐射的高灵敏度接收装置。微波辐射计实质上就是一个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微波接收机。
此数据集是2015年西藏那曲生态系统研究站获得的大气边界层梯度观测数据集。字段包括:时间(Time)、原始文件时间(DateTime,GMT+08:00)、绝对压力(Absres,ka)、水温(Tem,°C)、实测大气压(,ka)、计算的水头高度(H,m)、计算的地下水埋深(GD,m)、校验地下水埋深、校验地下水埋深
本数据集包括自2008-2009年冰川表面流速的变化数据,详细记录了不同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专业人员观测、收集整理所得。数据包括17个观测点。
本数据集针对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岗日嘎布地区,数据内容为2015年在岗日嘎布地区开展的野外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点联测成果,数据格式为Excel文件格式,记录内容包括点位编号和点位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字段,共包含418条点位测量记录。数据集包含2015年岗日嘎布地区野外GPS控制点联测成果,文件为Excel数据文件,包含的内容为2015年在岗日嘎布地区开展的野外GPS控制点联测成果。数据文件中经度,单位度(°),精确到小数点后8位;纬度,单位度(°),精确到小数点后8位;高程,单位米(m),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
本数据集为2013年和2016年年罗玉沟下垫面调查报告数据集,本次调查范围为罗玉沟流域,面积总计72.79k㎡。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农地、林地、园地、草地、道路、居民点、滩涂、未利用地等分布状况与面积。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物措施、工程措施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其中植物措施又包括乔木林、灌木林、草地、果园等;工程措施包括梯田、淤地坝、水窖等。
本数据集为1991年-200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4个雨量站(营房梁、试验场、桥子沟口、马兰)的降水观测数据。采用SM1型普通雨量器和SL-1型自记雨量计进行观测.本数据集包括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逐次洪水降水量观测成果表。
本数据集为2001-2010年间10年的北半球逐日雪深数据,数据覆盖范围0-86°N,180°W-180°E,该数据集结合积雪过程模型和积雪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并吸收地面观测站点资料对雪深进行提取,引入森林覆盖率因子降低森林对雪深反演的影响,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综合卫星观测的微波亮度温度和模拟的亮度温度对积雪参数进行优化;在森林地区通过森林覆盖率降低森林的影响,获得北半球雪深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2008-2012年冰物质平衡数据。包含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时空分布值、冰总体积变化、水当量损失、平衡线及大、小冬克玛底冰川末端退缩,各字段定义见表头。
本数据集为2017-2019年藏东南波密气象观测数据,该站位于波密县县城内,详细记录气象相关数据。数据由布设风速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降雨传感器、大气压力传感器和太阳辐射传感器测得,由CR1000数据采集器取得原始数据,采集频率10分钟/条,风速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大气压力传感器和太阳辐射传感器这些参数采用日平均数据并整理,降雨数据采用日累计数据并整理。
站点名称:波密气象观测站,经纬度:95 °46′18,29°51′23,海拔高程:2730米,数据内容:风速单位米每秒(m/s),湿度单位百分比(%), 温度单位摄氏度(℃),降雨量单位毫米(mm ),大气压力单位为千帕(kpa),太阳辐射单位瓦每平方(W/M2)
本数据集包括自2010年冰川表面流速的变化数据,详细记录了不同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专业人员观测、收集整理所得。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结合世界各地区和国家至今已有的土壤信息,并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科教文组织的世界土壤地图,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土壤数据库——世界和谐土壤数据库(HWSD)。中国境内数据源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的1:100万土壤数据。该数据库将对改进人们对当前和未来的土壤生产力、土壤碳储量、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土壤退化方面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本数据集为1981-199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杨家沟(治理)观测数据,杨家沟(治理沟)为南小河沟流域中的一条小支沟,流域面积为0.87km²。杨家沟基本上按照“全面规划,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沟坡兼治,治坡为主”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针,逐年连续治理。1952年只做了少部分塬面治理,1954年着重进行了沟道治理并开始封沟育草,1958年基本完成了适地治理;本数据集主要为杨家沟雨量站降水量观测数据及杨家沟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1987-199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沟口径流站的径流泥沙观测数据。桥子沟流域为治理与非治理平行对比观测试验小流域,桥子东沟为治理流域,桥子西沟为非治理流域。径流观测采用浮标法测流速,流速面积法计算流量;泥沙取样与测流同步进行,取样次数与测流次数相同,采用水边一点法取沙样,置换法测含沙量。本数据集包括实测流量成果表、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表。
本数据集包含塔吉克斯坦的阿尔腾玛扎尔(Altynmazar,1933-1997)、安佐布斯基(Anzobsky per.,1940-1995)、布伦库尔(Bulunkul,1950-1990)、布斯托纳巴德(Bustonabad,1948-1990)、丹加拉(Dangara,1931-1990)、德哈夫兹(Dehavz,1928-2000)杜尚别(Dushanbe,1926-2003)、贾夫尚戈兹(Dzhavshangoz,1934-1990)、法扎巴德(Faizabad,1951-1990)、费德琴科 GL(Fedchenko Gl.,1935-1995)、甘德金纳(Gandjina,1954-1990)、加尔姆(Garm,1935-1994 )、古沙里(Gushari,1946-1984)、哈布拉巴德(Haburabad,1951-1990)、哈拉姆库尔(Haramkul,1966-1990)、霍罗格(Horog,1899-2003)等46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统计数据。
本数据为199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数据。单位为ppm中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始建于1994年,位于青藏高原,海拔3810米,是全球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设在大陆腹地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它的建立填补了全球大气监测网(GAW)在欧亚大陆内的空白。
自2009年12月6日至2010年1月15日,对南极长城站周边陆地的四个地点(八达岭、西海岸、南海岸和阿德雷岛)的四种生境类型(岩石、碎石滩、石上薄土和薄土)的16个样点中对地衣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盖度进行了观测,共获得90组地衣盖度数据。盖度观测方式为目视估测,物种组成观测方式为采集典型样品于室内镜检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