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水文点常规气象、水文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为2012-2016年天山站常规气象、水文观测数据集包含:1)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水文点逐日平均流量表2)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水文点逐日平均气温表 3)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水文点逐日降水量表4)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水文点逐日平均相对湿度表5)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空冰斗水文点逐日平均气温表6)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空冰斗水文点逐日降水量7)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空冰斗水文点逐日平均相对湿度表 8)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总控水文点逐日平均气温表9)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总控水文点逐日降水量表10)2012-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总控水文点逐日平均相对湿度表11)2012-2016年天山冰川站后峡基本营地气象场逐日平均气温表12)2012-2016年天山冰川站后峡基本营地气象场逐日降水量表13)2012-2016年天山冰川站后峡基本营地气象场逐日平均相对湿度表。

2016年西昆仑主峰周围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

本数据集针对西昆仑主峰周围地区,利用遥感影像获取的2016年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包含1个波段,主要通过使用搭载合成孔径雷达传感器的平台,同时观测或两次平行的观测,获取地面同一地物目标的复数数据。经过精确配准后对复数图像进行共轭相乘可得到复干涉纹图。利用飞行平台、波束视及基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对复干涉纹图中的相位信息进行解缠获取的冰川区数字高程模型。只针对2016年当年冰川表面高程,故不进行补充和完善,采用完全开放共享。数据集包含DEM2016,共1个波段。数据集文件名及波段名称对应如下:数据集文件名:2016年西昆仑主峰周围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DEM2016——2016年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单位:米(m))。

2014年黑河上游站葫芦沟流域一号站综合环境观测系统数据集

此数据集为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葫芦沟流域一号站日尺度数据。包括140cm风向,140cm风速,145cm气温,145cm相对湿度,145cm水汽压,7cm土壤热通量,12cm土壤热通量,20cm地温,40cm地温,60cm地温,80cm地温,120cm地温,160cm地温,200cm地温,10cm含水量,20cm含水量,30cm含水量,40cm含水量,50cm含水量,60cm含水量,80cm含水量,100cm含水量。"-"为雷击断电造成的数据缺失。

1981-199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81-199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花果山水库出口、十八亩台、杨家沟和董庄沟,四个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径流站的试验观测断面为巴歇尔量水堰、三角槽量水堰,观测方式为人工观测。主要包括南小河沟流域逐日平均流量数据、逐日平均含沙量数据、逐日平均输沙率数据、洪水水文要素摘录数据、逐次洪水测验成果数据。

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花果山水库淤积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南小河沟流域1964-1978、1980-1981、2011-2017年的花果山水库淤积调查的数据。采用淤积断面法对水库主沟道7个淤积断面,支沟道6个淤积断面,共计200个左右的测点进行了淤积测量。一般在汛期前、汛后或较大洪水过后观测,各断面处淤积面的高程来计算侵蚀模数。

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4742m处冰温检测数据(2009年)

本数据集为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4742m处冰温监测数据。在冰温监测剖面,布设长度为17m的带有温度热敏感器的导线,采用美国Fluke公司生产的True RMS189 型数字万用表直接测量其电阻值,最后通过专用的程序转换算成相应的温度值。观测间隔时间为7天,如遇大雾,大雨,大雪等特殊情况下,无法观测,则会推迟观测时间。

1987-199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沟口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87-199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沟口径流站的径流泥沙观测数据。桥子沟流域为治理与非治理平行对比观测试验小流域,桥子东沟为治理流域,桥子西沟为非治理流域。径流观测采用浮标法测流速,流速面积法计算流量;泥沙取样与测流同步进行,取样次数与测流次数相同,采用水边一点法取沙样,置换法测含沙量。本数据集包括实测流量成果表、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表。

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和灌木林水文数据集(2012-2013年)

对地处祁连山排露沟流域不同海拔梯度上的青海云杉和主要灌丛植被类型水文进行了监测.

中巴经济走廊降水时空数据集( 1901-2018年)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区域降水的变化趋势,幅度,变率和周期性会有所不同。中巴经济走廊做为“一路一带”倡议中,气候环境多变,自然灾害多样频发的典型区域,其受到减弱的印度洋季风和加强的西风的影响,降水具有时空变异性,本数据集为了解中巴经济走廊区域降水的时空变化及趋势演变提供基础资料。

本数据集基于CRU全球格点数据,制备了中巴经济走廊区域1901-2018年间降水量空间数据集,共计1654个GeoTIFF文件,其中降水量单位为mm,空间分辨率为0.5°×0.5°,时间分辨率为月,年以及多年(1901-2018)。

2011-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沟口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11-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沟口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桥子沟流域为治理与非治理平行对比观测试验小流域,桥子东沟为治理流域,桥子西沟为非治理流域。本数据集包括实测流量成果表、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表。

2001-201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01年-201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沟口径流站的径流泥沙观测数据。罗玉沟观测断面为自然梯形断面;径流观测采用浮标法测流速,流速面积法计算流量;泥沙取样与测流同步进行,取样次数与测流次数相同,采用水边一点法取沙样,置换法测含沙量。本数据集包括实测流量成果表、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表。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吕二沟流域地理信息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吕二沟流域地理信息数据。吕二沟流域水土流失观测始于1964年,按照“治理前后对比”的指导思想设立,是我国建成时间最长、观测数据连续性最好的试验观测流域之一。本数据集包括吕二沟流域的流域边界信息和流域控制站、雨量站等水土保持观测设施的位置信息。

1961-2016年叶尔羌河流域各站逐月降水量数据

本数据集包含叶尔羌河流域铁干里克、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柯坪、阿瓦提、阿拉尔、托云、伽师、喀什、巴楚、英吉沙、岳普湖、塔什库尔干、麦盖提、莎车、叶城、泽普、皮山、和田等21个气象站的1961-2016年的逐月降水量、年总降水量数据。

2010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冰川表面流速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自2010年冰川表面流速的变化数据,详细记录了不同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专业人员观测、收集整理所得。

2003-2006年青藏高原可可西里(五道梁南8KM)多年冻土活动层数据

本数据的提供单位是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提供,对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冻土活动层进行观测,由布专业观测探头测得。数据包括2003-2006年逐日数据,数据详细解析:SOIL T为土壤温度、单位为摄氏度(℃);WATER为土壤水分、单位为(/cm^3)

2010年贡嘎山地区GPS控制点数据集

本数据集针对贡嘎山地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控制点联测数据集包括控制点的序号、经度、纬度、高程。数据集包含60条记录,主要通过采购了该地区国家一级控制点,利用国家一级控制点进行静态测量,同步测量时间1小时以上,通过解算获取冰川区控制点;通过动态差分GPS进行动态联测获取。数据集中经度,单位度(°),纬度,单位度(°),高程,即当年冰川表面高程,单位米(m)。

2012-2016年青藏高原唐古拉大冬克玛底冰川冰舌末端退缩

本数据为2012-2016年青藏高原唐古拉大冬克玛底冰川冰舌末端退缩监测,测点为1#-6#,共六个实际控制点;数据由野外观和实验室处理组成,南方测绘S86 GPS接收机测量获取,定向测量冰舌末端处控制测杆距离冰舌末端的距离,首先是现场实施控制,包括定向方向、测杆情况控制;之后是后期界限值控制(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场冰舌末端情况)。观测时间是2012-2016年,每年4-5次。

1981-2005年全球气候模式(CIESM)冰冻圈陆面变量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81-2005全球气候模式(CIESM)下冰冻圈陆地变量数据集,包含两个数据文件名称:clm4.5-default.nc和clm4.5-Wang.nc。连续运行全球气候模式(CIESM)25年所得到的有关冰冻圈变量输出,包括降水(降雪和降雨)、雪深、雪水当量、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分别为两组大气模式与陆面模式耦合试验25年的模拟结果,数据集clm4.5-default.nc中大气模式和陆面模式均采用默认方案,数据集clm4.5-Wang.nc中大气模式采用默认方案,陆面模式采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磊研究员开发的新的陆面模式(积雪方案为基于焓的积雪新方案)。输出变量包括降水(降雪和降雨)、雪深、雪水当量、地表温度、土壤温度等月资料。

2008年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科其喀尔冰川冰下地形数据集

本数据集针对天山托木尔峰地区,主要包括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科其喀尔冰川,冰下地形数据集包括控制点的序号、经度、纬度、厚度。数据集包含258条记录,主要利用GPR探地雷达,在冰川表面选取适当位置的横截面,通过实测获取的该横截面位置冰川厚度数据。数据集只针对2008年当年冰川厚度,故不进行补充和完善,采用协议共享。数据集包含控制点的序号、经度(单位:度(°))、纬度(单位:度(°))、高程(单位:米(m),即当年冰川厚度)4个字段。数据集主要为当年实测资料,时间为2008年8月。空间基准为WGS84/EGM96,用探地雷达测量前,先进行雷达波速在冰川冰内传播速度的测量,并对探地雷达相关参数进行修改,确保获取对应冰川最精确的厚度数据。

2016年冷龙岭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

本数据集针对冷龙岭地区,利用遥感影像获取的2016年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包含1个波段,主要通过资源三号遥感影像立体像对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只针对2016年当年冰川表面高程,故不进行补充和完善,数据集主要为遥感影像提取资料,仅表示遥感影像获取时间的数字高程模型,时间为2016年8月,采用完全开放共享。数据集包含DEM2016,共1个波段。数据集文件名及波段名称对应如下:数据集文件名:2016年冷龙岭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DEM2016——2016年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单位:米(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