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1954-195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大柳树沟流域沟口径流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54-195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大柳树沟流域沟口径流站观测观测数据。包括泥沙观测和降水观测数据。降水观测使用的雨量器有自记雨量计和普通雨量器两种。自记雨量计型号有两种:一是仿苏П-1型自记计;二是天津海洋仪器厂制造的DSJ2型虹吸自记计。普通雨量器按承雨口径大小分两种,即口径20cm的标准雨量筒及口径11.3cm的简易雨量筒。普通雨量筒筒口距地面高度为2m,降水量一般按两段值观测。各站除按规定时段观测外,还要记载降水起讫时间。 大柳树沟测流建筑物为三角形宽顶堰,用率定并经实测点修正的水位~流量关系根据水位推流数据。 含沙量观测采用水边一点法取样。取样次数与测流次数基本相同,有时为控制含沙量变化而适当增加取样次数。沙样处理一般采用过滤法。 包括逐日降水量观测成果表、降水量摘录表、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径流站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径流站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

2015年中国南极长城站常规气象观测数据集

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62°.13’ S , 58°.58’ W, 10 m)建成于1985年2月,位于西南极的乔治王岛,站号为89058。目前在长城气象站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进行常规气象观测, 白天守班, 随时监测和记录天气变化。每天进行四次定时地面气象观测(北京时01、07、13、19时),编制气象电报,其时间比国内提前一小时(邻近的南极站均如此),通过智利弗雷气象中心将资料传入全球电信系统(GTS)和世界天气监视网(WWW)。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日照、地温、深层地温、降水等。目前,除进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地面辐射观测和高分辨极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及处理外,还制作为科考服务的站区天气预报。 南极长城站:1985-2002年常规压、温、湿、风月平均值: 大气压力:本站气压( hPa ),Atmospheric pressure at Station level; 大气温度:百叶箱大气温度( ℃),Air temperature of 1.5 m above the surface; 大气湿度:百叶箱相对湿度( % ),Relative humidity of 1.5 m above the surface; 风向风速:10 m 处的风向、风速(m/s),Wind direction and wind speed of 10 m above the surface;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水文气象观测网数据集(混合林站涡动相关仪-2013)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7月12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混合林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

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1)。

1877-2003年(部分年份)中亚五国水文站(降水量)分布图(1:500万)

本数据集为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mapinfo专题地图(比例尺:1:500万),其中包括降水属性点、网格、国家名称、首都、首都名称、重要城市居民点、主要河名、中河名、境外河名、湖泊名、一级行政区名、图名图例、湖泊、主要河流、中河流、境外河流、小河流、国界、一级行政区界、一级区界线、国界区共计21个图层,各属性图层数据可叠加。

2008-2009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流速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自2008-2009年冰川表面流速的变化数据,详细记录了不同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专业人员观测、收集整理所得。数据包括17个观测点。

2013年西藏那曲大气边界层观测系统

此数据集是2013年西藏那曲生态系统研究站获得的大气边界层梯度观测数据集。字段包括:时间(Time)、原始文件时间(DateTime,GMT+08:00)、绝对压力(Absres,ka)、水温(Tem,°C)、实测大气压(,ka)、计算的水头高度(H,m)、计算的地下水埋深(GD,m)、校验地下水埋深、校验地下水埋深

2006-2011年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3046米气象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为2006-2011年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海拔3046米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逐日气压值、日平均风速值、日均气温值、日平均湿度值、日平均气压值、日平均降水值、日总辐射值,由每分钟气象观测值统计计算得出。其中,缺失的数据是由于气象站被雪掩埋损坏并导致数采仪器受到影响,部分数据不全。

1877-2002年(部分年份)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逐月平均降水量数据

本数据集包含乌兹别克斯坦的古扎尔(Guzar,1927-1999)、卡尔希(Karshi,1927-2000)、沙赫里萨布兹(Shahrisabs,1927-1999)、科坎德(Kokand,1926-1999)、恰尔瓦克(Charvak,1916-2001)、图尔特库尔(Turtkul,1891-1996)、阿曼库坦(Amankutan,1932-1999)、卡塔库尔甘(Kattakurgan,1901-1999)、捷尔捷兹(Termez,1900-2000)、费德琴科(Fedchenko,1929-1996)、纳曼甘(Namangan,1891-2000)、萨马尔坎德(Samarkand,1891-2000)、费尔干纳(Fergana,1891-2000)、吉扎克(Dzhizak,1891-2000)、塔什干(Tashkent,1877-2001)等114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降水量数据。

2010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汇合口以下表面运动速度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获取的老虎沟12号冰川2010年2月1日-5月28日冰川表面运动速度观测数据集,具体操作方式为采用蒸汽钻在冰川表面植入花杆,并通过观察花杆在冰川内部的深度变化获得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数据。本数据可以获取冰川表面运动、冰川物质平衡以及相关参数的状态和变化。数据包括5个监测点位,监测项目为移动距离(m)和流速(cm/d)。

2015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基准辐射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1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准辐射系统数据集,使用vaisala公司的辐射探头及采集器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小时。数据包括总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净辐射、紫外辐射A辐射、紫外辐射B辐射、土壤热通量、反照率等。数据文件名称为TZ_SOLAR_YYYY.CSV

中亚MODIS_250米增强植被指数(EVI)数据集(2000年,2010年)

本数据集包含2个IMG格式栅格数据: ① EVI_annual_2000.img; ② EVI_annual_2010.img; 此数据表示2000年和2010年度中亚地区4月至9月的平均植被指数,反映了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相对于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EVI减少了背景和大气噪音的影响。该数据利用MOD13A2数据,经过拼接、剪裁、投影变换等流程,分别获得中亚地区2000年和2010年4月1日至9月31日每16天的植被指数,再计算得到平均植被指数。

2018年长江三峡库区秭归县新滩滑坡变形、降雨及库水位监测资料

该数据集记录2018年三峡库区秭归县新滩滑坡的相关监测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新滩滑坡基本特征及监测数据使用说明、地表位移GPS监测成果表、降雨量及长江水位观测数据资料表。数据时间分辨率:位移变形监测1个/月,降雨及库水位监测数据1个/日。

2013年西藏那曲局地环流南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BL边界层塔观测数据。站点经纬度:31.37N,91.90E。;海拔高度:4509米。观测要素:3m的风速风向;红外地温;5cm、10cm的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热通量。命名规则:风速(WS,m/s);风向(WD,);红外地温(Tg,℃);土壤温度(Ts,℃);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土壤热通量(SHF,W/m^2)。采集频率为10min。

2018年长江三峡库区秭归县链子崖危岩体变形、降雨及库水位监测资料

该数据集记录2018年三峡库区秭归县链子崖危岩体的相关监测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新滩滑坡基本特征及监测数据使用说明、地表位移GPS监测成果表、降雨量及长江水位观测数据资料表。数据时间分辨率:位移变形监测1个/月,降雨及库水位监测数据1个/日。

葫芦沟小流域1:50000地质图草图(2012年)

葫芦沟小流域2012年1:50000地质图草图,葫芦沟流域由第四系松散地层和前新生界基岩地层组成。

2001-201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韭园沟流域降水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01-2010年韭园沟流域雨量站降水观测数据。韭园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无定河一级支流。雨量站在观测全年降水的基础上,重点观测汛期(6-9月)降水情况。韭园沟流域布设沟口、马连沟、赵家坬、吴家畔、魏家焉、黑家坬、王家坬、王茂庄和蔡家沟9个雨量站。使用DSJ2型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口径为20cm的SM1型普通雨量计进行平行观测,自记雨量计故障时用普通雨量计代替。数据包括流域站网布设图、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韭园沟流域雨量站基本情况等详见《韭园沟流域2001-2010年情况说明》。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4200m气象站2012年数据

本数据集为为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4200m气象站2012年数据,包含了海拔4200m处温湿风压(1m,2m,4m,10m),和一层4分量辐射的日平均数据,和降水日总量。气象数据剔除了异常值,降水数据利用风速、温度进行了修正。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试验-通量观测矩阵数据集(自动气象站-2012)

1.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0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蔬菜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582E, 38.8932N,海拔1552.75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3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2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5406E, 38.88695N,海拔1559.09m。

2.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10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4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

3.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4日至9月18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5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5068E, 38.87574N,海拔1567.65m。

3.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28日至9月18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7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

4.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0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9572E, 38.87567N,海拔1534.73m。

5.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6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4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

6.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2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20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为甘肃省张掖市花寨子站,下垫面是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1860E, 38.76519N,海拔1731.00m。

7.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10日至9月26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大满超级站15号点气象观测数据。

8.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13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8号点戈壁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为甘肃省张掖市戈壁站,下垫面是戈壁。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0420E, 38.91496N,海拔1562.00m。

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12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7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内,下垫面是果园。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6972E, 38.84510N,海拔1559.63m。

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8月8日至2013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阿柔阴坡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南侧阴坡,下垫面是高寒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108E, 37.9841N,海拔3536m。

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9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为甘肃省张掖市神沙窝站,下垫面是沙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9330E, 38.78917N,海拔1594.00m。

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14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8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649E, 38.87254N,海拔1550.06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6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6411E, 38.84931N,海拔1564.31m。

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6日至9月20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3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852E, 38.86074N,海拔1550.73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2日至9月18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1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4197E, 38.86991N,海拔1575.65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3日至9月18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3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634E, 38.89053N,海拔1543.05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4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9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8546E, 38.87239N,海拔1543.34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25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21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为甘肃省张掖市湿地站,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4640E, 38.97514N,海拔1460.00m。

1986-199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桥沟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径流场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86-199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桥沟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径流场数据。桥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裴家茂沟(无定河一级支流)的一级支流。对桥沟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径流场产生径流的次降水量、径流量、泥沙量进行观测。数据包括桥沟不同地貌类型径流场逐次径流泥沙测验成果表、土壤含水率实测成果表,径流场情况见《桥沟不同地貌类型径流场1986-1990年情况说明》。

2016-2019年藏东南嘎隆拉冰川径流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16-2019年藏东南嘎隆拉冰川径流数据,该观测站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嘎隆拉冰川附近,嘎隆拉冰川位于藏东南波密县至墨脱公路24k嘎隆拉隧道的东侧,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冰川。该冰川所属念青唐古拉山山系,末端海拔高度约为3890m,最高海拔高度为5620m,冰川面积6.08km2,其中表碛区面积为0.83km2,占整条冰川面积的13%。嘎隆拉冰川表碛分布的上界大概4200m,表碛区表碛厚度不等,冰川两侧和末端较厚,中间区域较薄,中间区的平均厚度约为30cm。该观测站详细记录冰川径流数据,数据由布设的嘎隆拉冰川温湿度传感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超声波水位传感器、流量流速传感器经数据采集器取得原始数据,每10分钟自动采集1次,由CR800数据采集器取得原始数据,人工收集后,温湿度、水深数据和流量流速数据采用日平均数据并整理,降雨数据采用日累计数据并整理。

站点名称:嘎隆拉冰川径流观测站,经纬度:95 °42′23,29°49′23,海拔高程:3200米,数据内容:湿度单位为百分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降雨量单位为毫米(毫米),水深单位为米(m), 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