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2012年西藏那曲局地环流西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为2012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BL边界层塔观测数据。站点经纬度:31.37N,91.90E。;海拔高度:4509米。观测要素:3m的风速风向;红外地温;5cm、10cm的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热通量。命名规则:风速(WS,m/s);风向(WD,);红外地温(Tg,℃);土壤温度(Ts,℃);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土壤热通量(SHF,W/m^2)

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4742m处冰温检测数据(2009年)

本数据集为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4742m处冰温监测数据。在冰温监测剖面,布设长度为17m的带有温度热敏感器的导线,采用美国Fluke公司生产的True RMS189 型数字万用表直接测量其电阻值,最后通过专用的程序转换算成相应的温度值。观测间隔时间为7天,如遇大雾,大雨,大雪等特殊情况下,无法观测,则会推迟观测时间。

2005-2006年青藏高原唐古拉多年冻土活动层数据

本数据的提供单位是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提供,对青藏高原唐古拉地区冻土活动层进行观测,由布设专业观测探头测得。数据详细解析:SOIL T为土壤温度、单位为摄氏度(℃)WATER为土壤水分、单位为(/cm^3)。

2012年西藏那曲常规气象要素观测数据

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县罗玛镇那曲村/十三村(31.37°N,91.90° E,4509 m),处在高原亚寒带半湿润气候区。2012年常规气象观测要素包括:3层风速(0.91/5.02/10.36米);1层风向(10.36米);2层空气温湿度(8.41/1.03米);气压;降水量;雪深;地表辐射温度;4层土壤温度(4/10/20/40厘米);2层土壤体积含水量(4/20厘米);2层土壤热通量(10/20厘米);辐射四分量。

2011年黑河上游站葫芦沟流域涡动协方差数据集

1.数据概述:

涡动协方差系统,是一种微气象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涡度相关原理,利用快速响应的传感器来测量大气下垫面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开路涡动协方差系统的核心由CR1000数据采集器、CSAT3三维超声风速风向传感器、LI-7500开路CO2/H2O气体分析仪(EC150)组成。涡动协方差系统为本项目新购仪器,订购时间较长,2011年10月初安装,数据较短;此数据集是祁连站2011年10月1日—2011年12月31日30min涡动协方差数据。

2.数据内容:

观测项目有:水平风速Ux(m/s),水平风速Uy(m/s),垂直风速Uz(m/s),超声温度Ts(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水汽浓度h2o(g/m^3),气压press(KPa)。数据采样频率是每秒10Hz。

3.时空范围:

地理坐标:经度:99°52′E;纬度:38°15′N;海拔:3232.3m

2009年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3046米气象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为2009年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海拔3046米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逐日气压值、日平均风速值、日均气温值、日平均湿度值、日平均气压值、日平均降水值、日总辐射值,由每分钟气象观测值统计计算得出。其中,缺失的数据是由于气象站被雪掩埋损坏并导致数采仪器受到影响,部分数据不全。

2017-2019年藏东南培龙沟气象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17-2019年藏东南培龙沟气象观测数据,该观测站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该站详细记录气象相关数据。数据由布设风速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降雨量传感器、大气压力传感器、太阳辐射传感器测得,由CR1000数采取得原始数据,采集频率10分钟/次,风速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大气压力传感器和太阳辐射传感器这些参数采用日平均数据并整理,降雨数据采用日累计数据并整理。

站点名称:培龙沟气象观测站,经纬度:95 °0 ′45,30°2 ′28,海拔高程:2056米,数据内容: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湿度单位为百分比(%), 温度单位为摄氏度(℃),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大气压力为千帕(kpa),太阳辐射为瓦每平方(W/M2)

中国西部主要冰川作用中心冰量变化数据报告(2010年)

包括数据集对应的研究区概况、数据和研究方法、数字高程模型与冰川表面高程变化不确定性评估结果、数字高程模型及表面高程变化数据说明。制图时期至2010前后。

2011年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大本营综合环境观测系统日尺度数据集

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大本营综合环境观测系统日尺度数据集是祁连站在大本营观测点布设1套ENVIS自动气象站(德国,IMKO)。并由ENVIS数采系统自动存储。此数据集为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日尺度数据,包括气温1.5m、湿度1.5m、气温2.5m、湿度2.5m、土壤水分0cm、土壤水分20cm、土壤水分40cm、土壤水分60cm、土壤水分80cm、土壤水分160cm、降水量、风速1.5m、风速2.5m、风向1.5m、地热通量5cm、地热通量10cm、净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地表温度、地温20cm、地温40cm、地温60cm、地温80cm、地温120cm、地温160cm、CO2、气压。

2014年岗日嘎布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

本数据集针对昆仑山岗日嘎布地区,数据内容为2014年岗日嘎布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格式为GeoTIFF格式。数据集包含2014年岗日嘎布地区数字高程模型GeoTIFF文件,文件为单波段文件,包含的内容为2014年岗日嘎布地区数字高程模型。采集地区为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岗日嘎布地区。

2016年祁连山八一冰川高精度DEM数据

此数据是由平台服务中心利用无人机观测获取的影像数据结合地面控制测量,使用pix4d软件处理生成;地面控制测量采用差分GPS,自由架站方式;最终生成八一冰川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据集分辨率0.2米。

1980-199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王茂沟流域降水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80-1990年王茂沟流域雨量站降水观测数据,王茂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韭园沟(无定河一级支流)的一级支流。王茂沟流域共部署王茂庄站一个雨量站。使用DSJ2型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口径为20cm的SM1型普通雨量计进行平行观测,自记雨量计故障时用普通雨量计代替。数据包括流域站网布设图、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王茂沟流域雨量站基本情况等详见《王茂沟流域1980-1990年情况说明》。

2014年西昆仑主峰周围地区GPS控制点数据集

本数据集针对西昆仑主峰周围地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控制点联测数据集包括控制点的序号、经度、纬度、高程。数据集包含8条记录,主要通过采购了该地区国家一级控制点,利用国家一级控制点进行静态测量,同步测量时间1小时以上,通过解算获取冰川区控制点;通过动态差分GPS进行动态联测获取。数据集中经度,单位度(°),纬度,单位度(°),高程,即当年冰川表面高程,单位米(m)。

海河流域多尺度地表通量与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馆陶站-自动气象站(2008-2010年)

该数据集包含了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河北省馆陶县河寨村,下垫面是玉米/小麦,棉花。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5.1274E, 36.5150N,海拔30m。

自动气象站发布的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空气温湿观测(Ta_12.5m,RH_12.5m)(℃,%),风速(Ws_12.7m)(m/s),风向(WD_12.7m)(°),气压(Press)(hpa),降水(Rain)(mm),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W/m2),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土壤热通量(Gs_1、Gs_2)(W/m2)、 多层土壤水分(Ms_2cm、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100cm)(%)和多层土壤温度(Ts_0cm 、Ts_2cm 、Ts_5cm 、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80cm、Ts_100cm )(℃) 。

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 Jia et al,(2012),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3)。

2000-2012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数据集

通过大量野外实地无人机航拍获取卫星像元尺度的照片,分析其植被盖度,并建立对应卫星像元(MODIS资料,1km)NDVI和植被盖度间的关系,并将该关系应用到整个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区。资料集的时间分辨率为年,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范围为2000-2012年,空间范围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区。NDVI数据来源于MOD13Q1(https://ladsweb.nascom.nasa.gov)。 野外实测植被覆盖度使用的方法为拍照法,所使用的仪器为小型无人机(型号:Phantom 3 Professional)。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冻融观测站大孔径闪烁仪(LAS)数据集(2008-2012年)

本数据集包含了2008-03-11至2012年4月11日阿柔冻融观测站的大孔径闪烁仪(LAS)观测数据

1996-2016年南极Amery冰架冰流速图

此数据集中包括了Amery冰架流速数据,时间是从1996年到2016年,采用C波段EnvisataSAR数据,波长为5.6cm,分辨率为30m,幅宽100km×100km。研究利用多源SAR数据提取Amery冰架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表面冰流速方法。DInSAR方法基于传统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可以获得距离向的形变值,提取的流速结果分辨率和精度较高。偏移量跟踪方法能同时获取距离向和方位向的绝对形变值,对影像相干性要求低,在纹理缺乏的南极地区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冰流速测定。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获取精确二维冰流速图。通过检查稳定的岩石点形变值以及已有流速产品中年流速小于5m/a的区域流速值,利用双线性多项式函数等方法拟合消除残差。

2003-2006年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温数据

本数据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长期定位地温观测数据。本数据集为2003-2006年昆仑山垭口(QTB02)地温小时数据。0.5mGT表示0.5米处地温数据,单位为:摄氏度(℃),以此类推。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试验-通量观测矩阵数据集(1号点大孔径闪烁仪-2012)

该数据集包含了通量观测矩阵中1号点的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 多尺度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6),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Xu et al.(2013)。

2016年云南蒋家沟王家垭口日降雨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王家垭口(N26°16′59.2″,E103°11′16.7″)2016年日降雨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来自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