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量野外实地无人机航拍获取卫星像元尺度的照片,分析其植被盖度,并建立对应卫星像元(MODIS资料,1km)NDVI和植被盖度间的关系,并将该关系应用到整个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区。资料集的时间分辨率为年,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范围为2000-2012年,空间范围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区。NDVI数据来源于MOD13Q1(https://ladsweb.nascom.nasa.gov)。 野外实测植被覆盖度使用的方法为拍照法,所使用的仪器为小型无人机(型号:Phantom 3 Professional)。
此数据集中包括了Amery冰架流速数据,时间是从1996年到2016年,采用C波段EnvisataSAR数据,波长为5.6cm,分辨率为30m,幅宽100km×100km。研究利用多源SAR数据提取Amery冰架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表面冰流速方法。DInSAR方法基于传统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可以获得距离向的形变值,提取的流速结果分辨率和精度较高。偏移量跟踪方法能同时获取距离向和方位向的绝对形变值,对影像相干性要求低,在纹理缺乏的南极地区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冰流速测定。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获取精确二维冰流速图。通过检查稳定的岩石点形变值以及已有流速产品中年流速小于5m/a的区域流速值,利用双线性多项式函数等方法拟合消除残差。
本数据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长期定位地温观测数据。本数据集为2003-2006年昆仑山垭口(QTB02)地温小时数据。0.5mGT表示0.5米处地温数据,单位为:摄氏度(℃),以此类推。
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王家垭口(N26°16′59.2″,E103°11′16.7″)2016年日降雨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来自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
3层风速(0.91/5.02/10.36米);1层风向(10.36米);2层空气温湿度(8.41/1.03米);气压;降水量;雪深;地表辐射温度;4层土壤温度(4/10/20/40厘米);2层土壤体积含水量(4/20厘米);2层土壤热通量(10/20厘米);辐射四分量。
本数据为2010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BL边界层塔观测数据。站点经纬度:31.37N,91.90E。;海拔高度:4509米。观测要素:3m的风速风向;红外地温;5cm、10cm的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热通量。命名规则:风速(WS,m/s);风向(WD,);红外地温(Tg,℃);土壤温度(Ts,℃);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土壤热通量(SHF,W/m^2)
本数据为2006-2011年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海拔3046米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逐日气压值、日平均风速值、日均气温值、日平均湿度值、日平均气压值、日平均降水值、日总辐射值,由每分钟气象观测值统计计算得出。其中,缺失的数据是由于气象站被雪掩埋损坏并导致数采仪器受到影响,部分数据不全。
本数据为小冬克玛底冰川冰舌末端退缩监测,测点为1#-4#共四个测点,数据由野外观和实验室处理组成,南方测绘S86 GPS接收机测量获取,定向测量冰舌末端处控制测杆距离冰舌末端的距离,首先是现场实施控制,包括定向方向、测杆情况控制;之后是后期界限值控制(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场冰舌末端情况),观测时间是2012-2016年,每年4-5次。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29日至9月18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1号点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4197E, 38.86991N,海拔1575.65m。涡动相关仪架高3.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仪与CO2/H2O分析仪之间的距离是15c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蒸渗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下垫面为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5.7880E, 40.3491N,海拔480m。
蒸渗仪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称重质量(I.L_1_WAG_L_000(Kg)、I.L_2_WAG_L_000(Kg)),渗漏质量(I.L_1_WAG_D_000(Kg)、I.L_2_WAG_D_000(Kg)),土壤热通量(Gs_1_10cm、Gs_2_10cm)(W/m2),多层土壤水分(Ms_1_2cm、Ms_1_10cm、Ms_1_20cm、Ms_1_40cm、Ms_2_2cm、Ms_2_10cm、Ms_2_20cm、Ms_2_40cm)(%),多层土壤温度(Ts_1_5cm 、Ts_1_30cm、Ts_1_50cm、Ts_1_100cm、Ts_1_140cm、Ts_2_5cm 、Ts_2_30cm、Ts_2_50cm、Ts_2_100cm、Ts_2_140cm)(℃),土壤水势(TS_1_30(hPa)、TS_1_140(hPa)、TS_2_30(hPa)、TS_2_140(hPa));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观测试验或站点介绍请参考杨光超等(2015),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3)。
本数据集包含中亚地区(气象站点数:个,时间范围:年):哈萨克斯坦(47,1879-2003)、吉尔吉斯斯坦(52,1883-2001)、塔吉克斯坦(40,1891-1997)、乌兹别克斯坦(114,1877-2002)、土库曼斯坦(14,1883-2000)五个国家的逐月平均降水统计数据。
本数据为2008-2013年间DMSP-F17的微波辐射计南极海冰密集度日产品及月平均分布产品,数据中0-250分别对应的密集度为0%-105%。微波辐射计是利用被动的接收各个高度传来的温度辐射的微波信号来判断温度、湿度曲线,能定量测量目标(如地物和大气各成分)的低电平微波辐射的高灵敏度接收装置。微波辐射计实质上就是一个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微波接收机。
本数据集包含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Almaty,1879-2003)、阿拉尔斯卡耶海(Aralskoe more,1905-2003 )、巴尔喀什(Balhash ,1932-2003)、大巴尔喀什湖(Bolshoe Almaty Ozero,1932-1995)、舍甫琴科堡(Fort Shevchenko,1848-2003)、古利耶夫/阿特劳(Gur"ev,1881-2003)、伊尔吉兹(Irgiz,1924-1995)、伊塞克(Issyk,1938-1988)、卡尔梅科沃(Kalmykovo,1925-2003)、卡拉干达(Karaganda,1936-2003)、卡尔萨克派(Karsakpai,1926-1994)、卡扎林斯克(Kazalinsk,1881-2003)、科克佩克特(Kokpekty,1894-2003)、克孜勒奥尔达(Kyzyl-orda,1891-2000)、克孜勒贾尔(Kzyl-zhar,1937-1995)等27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数据。
本数据是利用SWAT模型模拟得到的黑河流域蓝绿水数据。
数据主要包括全流域和各个子流域的蓝绿水及绿水系数: 4.1 Sub-basin 文件是子流域的分布图,格式是Shape file格式。本次模拟将黑河流域分为34个子流域。
4.1 Output.basin.(19xx).txt,文件里是全流域的从1975年到2004年总的蓝绿水。包含以下变量。
sum.blue.green:全流域蓝绿水总和(单位:百万立方米/年;million m3/year)
sum.green.sel:全流域绿水(单位:百万立方米/年;million m3/year)
sum.blue.sel:全流域蓝水(单位:百万立方米/年;million m3/year)
green.coef:全流域绿水系数
sum.blue.green.mm:全流域蓝绿水(单位:毫米/年;mm/year)
4.3 Output.hru.(19xx).txt, 黑河流域每个水文响应单元的各1975年到2004年蓝绿水(文件夹内附有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对照表)
hru.code:子流域代码
area.sel:各个水文响应单元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km2)
blue.green.sel.mm:单位面积上的蓝绿水,(单位:毫米/年;mm/year)
blue.green: 各个水文响应单元总的蓝绿水,(单位:百万立方米/年; billion m3/year)
blue.sel.mm:单位面积上的蓝水,(单位:毫米/年;mm/year)
green.sel.mm:是单位面积上的绿水,(单位:毫米/年;mm/year)
blue.sel:各个水文响应单元总的蓝水,(单位:百万立方米/年; billion m3/year)
green.sel:各个水文响应单元总的绿水,(单位:百万立方米/年; billion m3/year)
green.coef.hru:各个水文响应单元的绿水系数
此数据集包含在Historical(1986-2005年)以及RCP2.6、RCP4.5、RCP8.5三种未来排放情景下(2006-2098年)北半球多年冻土融化深度处的温度数据。数据集覆盖时间为1986-2098年,共计93年。其时间分辨率为年尺度,空间分辨率为1°×1°。其中,温度小于零的区域表示存在多年冻土。北半球多年冻土数据集(1986-2098年)是根据Kudryavtsev模型算出的多年冻土融化深度处的温度(℃),温度小于零的区域可以表征为多年冻土区域。
该数据集包含了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下垫面是玉米/小麦、瓜果。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6.4271E, 39.6213N,海拔20m。
涡动相关仪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风向Wdir(°),水平风速Wnd(m/s),侧向风速标准差Std_Uy(m/s),超声虚温Tv(℃),水汽密度H2O(g/m3),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摩擦速度Ustar(m/s),奥布霍夫长度,感热通量Hs(W/m2),潜热通量LE(W/m2),二氧化碳通量Fc(mg/(m2s)),感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Hs,潜热通量的质量标识QA_LE,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QA_Fc。感热、潜热、二氧化碳通量的质量标识分为九级(质量标识1:(0<Δst <15, <0ITC<30); 2: (16<Δst <30, 0<ITC<30);3:( 0<Δst <30, 31<ITC<75); 4: (31<Δst <75, 0<ITC<30); 5: (0<Δst <75, 31<ITC<100); 6: (76<Δst <100, ITC<100); 7: (Δst <250, ITC<250); 8: (Δst <1000, ITC<1000); 其余为9)。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 Jia et al,(2012),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3)。
本数据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BL边界层塔观测数据。站点经纬度:31.37N,91.90E。;海拔高度:4509米。观测要素:3m的风速风向;红外地温;5cm、10cm的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热通量。命名规则:风速(WS,m/s);风向(WD,);红外地温(Tg,℃);土壤温度(Ts,℃);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土壤热通量(SHF,W/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