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2009年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5700米处气象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09年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5700米处架设的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主要观测要素有气温、湿度、风速和水汽压。利用本数据可提取冰川表面气候变化,研究冰川物质平衡等等。

1999-2000年南极长城湾水样抽滤记录

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长城站位于乔治岛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它面临民防湾中的一条小湾,这条小湾已被中国南极考察队命名为长城湾。本数据集为南极长城湾1999-2000年水样抽滤记录观测数据。

伊洛瓦底江流域冰川1:10万编目数据集(2005年)

本数据集为2005年伊洛瓦底江流域冰川1:10万编目数据,根据2005年多景Landsat遥感影像经过几何精纠正,按照10万精度数字化得来,包括空间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

Irrawaddy_glaicer属性字段: 字段1:GLIMS_ID 冰川编码 数据类型:Text(14) 字段2:Area 面积 数据类型:Double(13,3) 字段3:Longitude 经度 数据类型:Double(8,6) 字段4:Latitude 纬度 数据类型:Double(8,6) 字段5:DataSource 影像类型 数据类型:Text(7) 字段6:DS_Date 数据类型:Text(4)

1985、1988、1994、1999、2000年南极长城湾营养盐数据

营养盐及叶绿素a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2011年12月份对长城站附近的长城湾、阿德雷湾10个站位分层采集样品进行了营养盐,溶解氧,叶绿素a等的分析。本数据集为南极长城湾1985、1988、1994、1999、2000年营养盐数据。叶绿素是高等植物和其它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海洋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产量并被其摄取最多的矿物盐类,包括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和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铵盐。营养盐一般指海水中无机氮、磷、硅。

2013年天山科其喀尔冰川4000m气象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13年天山科其喀尔冰川4000m气象站日观测资料,坐标:N 41°48′,E 080°07′;海拔高度:4021 m;观测项目包括2m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原安装T200B总雨量计,但不久遭雷击,传感器损坏,并无观测数据。此外,受监测条件影响,个别时间存在数据缺失。

干旱区1:150万绿洲化荒漠化综合调控区划方案(2012年)

本数据集包含了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区划图;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区划图集说明,收集的数据集时间为2012年,主要研究绿洲化、荒漠化人地系统的调控。绿洲化荒漠化调控区划图将我国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三大功能区,即:山地系统水源涵养保护类型区、荒漠-绿洲耦合系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类型区、荒漠系统生态保护区,并进一步细分为18个区及60个亚区。该图集包括区划图及区划图说明文档各一份。

2002-2004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空冰斗水文点逐日平均气温

本数据集为架设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水文点、空冰斗水文点的自动气象站获取的2002-2004年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气温等数据。本数据集可提取冰川的气象信息、研究冰川的物质平衡等。

长江三峡库区降雨量、长江水位、气温观测资料(2001-2005年)

了解和掌握滑坡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滑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崩塌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降雨量、长江水位、气温观测资料也是检验滑坡分析评价及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尺度。既是滑坡调查、研究和防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给崩塌滑坡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信息。本数据集是长江三峡库区降雨量、长江水位、气温在2001-2005年的观测资料。

宁夏自治区1:50万基础自然灾害空间数据集(2005年)

本数据集主要包括宁夏自治区地震灾害指标:宁夏自治区2005年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图、宁夏自治区2005年地震动峰值加速区划图,根据宁夏自治区地震专题图绘制。

比例尺为 1:50万

字段1:地震动峰值加速区划 数据类型:浮点型(6)

字段2: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数据类型:Text(5)

2011年南极长城站MODIS叶绿素图像数据集

本数据为南极长城站2011年MODIS叶绿素图像观测数据,主要观测内容有海洋的水色、浮游植物、生物地理等数据。研究海水中的叶绿素量,是为了掌握海洋资源基础生产量分布的指标。叶绿素是高等植物和其它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叶绿素d、叶绿素f、原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等。

中国南极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积累率分布

Dome 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Dome A地区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地球气候环境动力系统中的最重要驱动源,是现代地球气候环境动力学本底观测的最理想区域。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积累率分布。

2002-2003年中国南极第19次考察环南极及普里兹湾海区大磷虾生长状况及丰度数据

19次南极考察过程中(2002年12月-2003年2月底),走航过程中从新西兰-长城站-中山站的走航过程用高速采集器在正常船速下采集-30m-0m的磷虾样品,在普里滋湾测区用IKMT网进行斜拖网采集-200m-0m磷虾样品。回到陆地实验室后磷虾样品进行了计数、称重,并对丰度较大的几个站位的磷虾样品进行了性期划分、体长和眼径的测量。采集相关数据的目的是了解大磷虾的在南大洋的分布和生长状况。

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蒋家沟门前沟1号支沟右岸下游温度水分数据

本数据集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蒋家沟门前沟1号支沟右岸下游(坐标E103.1536783 N26.2518016)温度水分数据。以观测坐标点为起点间隔5米设置3个观测点埋设传感器(分别编为1号传感器,2号传感器,3号传感器),观测数据包括设备电压(单位:伏特),以及每处观测点断面10cm、20cm、30cm处的水分含量(单位:百分比)和温度(单位:摄氏度)

柴达木河流域道路分布数据集

数据为柴达木河流域道路分布数据集,比例尺:250000,投影:经纬度,主要包括柴达木河流域内主要道路的空间分布及属性数据,属性字段:code(道路编码)、Name(道路分级)。

2015年甘肃平凉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中国科学院平凉雷电与雹暴试验站的雷达气象观测数据,包含2015年甘肃平凉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观测数据。

观测时间从2015年6月6日开始到2015年8月24日结束。

双偏振多普勒雷达接收机是数字中频接收机,发射机是行波管脉冲压缩机,偏振制式是双通道同时收发式和水平通道,单独发射式(可互换),信号处理器是 RVP900,天线控制器 RCP8。

所获得回波参量强度有:速度V、谱宽W、强度反射率差 、差传输相移 、比相差、相关系数和线性退偏振比Ldr。

2003-2004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空冰斗水文点逐日平均流量表

本数据集为架设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水文点、空冰斗水文点的自动气象站获取的2003-2004年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流量等数据。本数据集可提取冰川的气象信息、研究冰川的物质平衡等。

1979-2016年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

该数据集是“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1978-2012)”的升级版本。 制作该数据集的源数据与上一版本存在差异,由于AMSR-E在2011年停止运行,从2008年到2016年的雪深采用SSMI/S传感器的亮度温度进行提取。本数据集提供1979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逐日的中国范围的积雪厚度分布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0.25度。用于反演该雪深数据集的原始数据来自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NSIDC)处理的SMMR(1979-1987年),SSM/I(1987-2007年)和SSMI/S(2008-2016)逐日被动微波亮温数据(EASE-Grid)。由于三个传感器搭载在不同的平台上,所以得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的系统不一致性。通过对不同传感器的亮温进行交叉定标提高亮温数据在时间上的一致性。然后利用车涛博士在Chang算法基础上针对中国地区进行修正的算法进行雪深反演。具体反演方法参考数据说明文档“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1979-2016)介绍.doc”。该数据集是经纬度投影,每天一个文件,文件命名方式为:年+天,如1990001表示1990年第一天,1990207表示1990年第207天。详细数据说明请参考数据文档。

2002-2005年乌鲁木齐大西沟气象站风速风向

大西沟气象站成立于1958年6月、位于乌鲁木齐县大西沟天格尔峰山腰(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旁)、3543.8米、是国家一类艰苦台站、主要从事云雾物理实验与气候监测。1975年交乌鲁木齐市气象局管理。2007年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要求、更名为大西沟国家气象观测二级站。该数据集主要是2002、2003、2004、2005四年内的大西沟气象站风速风向数据。

2001—2005年长江三峡库区“五万方”“七千方”防治效果监测

长江三峡危岩体防治两大主体工程——“五万方”“七千方”锚索工程和T8—T12缝段承重阻滑键工程于1995年5月开工,分别于1997年8月、1999年8月竣工。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风险很大的工程,工程施工对危岩体,特别是对其中局部敏感部位的影响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受扰动的危岩体适应应力调整产生相应的变形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扰动过大,可能会导致危岩体失控,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在防治工程施工过程中,同步监测危岩体的变形动态,分析判断危岩体的稳定性及其变形趋势,做出超前预报;及时捕捉重大变形信息和突发险情的征兆,供业主和施工单位决策相应防范应急措施。本数据集包括了工程防治效果监测数据集。数据格式为csv格式,观测周期为每月观测一次。数据字段包括:STARTDATE(采集开始时间),ENDDATE(采集结束时间),quduan(区段),pointname(点名),X(X方向水平位移变量,单位:毫米),y(y方向水平位移变量,单位:毫米),f(水平位移变量,单位:毫米),direction(变形方向,单位:度),yblx(x方向水平位移月变量,单位:毫米),ybly(y方向水平位移月变量,单位:毫米),yblf(水平位移月变量,单位:毫米),direction1(变形方向月变量,单位:度),location(监测点部位)。

2013-2014年度东川泥石流站总结报告

本数据集为东川泥石流站2013-2014年度总结报告。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简称东川站),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境内的蒋家沟流域,东经103°08’,北纬26°14’,海拔1320米, 占地面积约70亩,距离东川区铜都镇20公里,距离昆明城区200公里。蒋家沟面积48.6平方公里,主沟长13.9公里,是一条高频泥石流沟,平均每年暴发15次,最高达29次,属于被誉为“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馆”的小江地区,是世界上最佳的泥石流观测、实验和研究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