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为2007年天山科其喀尔冰川3700m气象站日观测资料,坐标:N 41°46′,E 080°06′;海拔高度:3730 m;观测项目包括2m气温、2m湿度、2m风速,1m气温、1m湿度、1m风速,1.5m总辐射、反射辐射和长波辐射观测。由于气象站倒伏或供电故障,缺测较为严重。
本数据为黑河上游祁连山东部干旱变化重建序列数据集,数据采集地点为黑河上游祁连山东部山区,重建序列时间为1856年-2009年,旨在研究研究黑河流域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本数据表共有2字段:字段1:年份,数据类型:日期型;字段2:PDSI(帕默尔干旱指数),数据类型:浮点型
PDSI 量纲:无量纲
数据采集地点(37.70°N,101.91°E;37.80°N, 102.05°E;37.79°N, 102.7°E)为黑河上游祁连山东部山区。
本数据为1440-2007年青藏高原东南部干旱重建序列数据集,数据采集地点为青藏高原东南山区。
本数据表共有2字段:字段1:年份,数据类型:日期型;字段2:PDSI,数据类型:浮点型
本数据集为南极乔治王岛民防湾CTD数据,主要观测深海温盐数据,要素包括海水深度、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三部分。观测点为长城站J、R2、M1-5三个点。CTD数据作为重要的海洋基础数据,可为海水物理化学性质、水层结构和水团运动状况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本数据集为2005年印度河流域1:10万冰湖数据,根据2005年ETM遥感影像,参考Spot及GeoEye-1等高分辨率影像采集而来,数据集为印度河流域10万流域边界、冰湖、河流数据空间及属性数据,包括以下文件:Indus_Boundary,Indus_Glacical_Lakes,Indus_Rivers。
a. 名称解释 字段1:Basin_Code(流域名称)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2:gl_coad(冰湖编码)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3:Longitude(冰湖经度)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4:longitude (冰湖纬度)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5:altitude(高程点) 数据类型:Number(19) 字段6:gl_area(冰湖面积) 数据类型:Number(19) 字段7:gl_Length(冰湖长度) 数据类型:Number(19) 字段8:gl_class(冰湖等级)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9:datasource (影像)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10:gl_orient (冰湖朝向)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11:dist2gr (冰湖到冰川的距离) 数据类型:Number(19) 字段12:Ds_date1 (影像时间) 数据类型:Date(8)
b. 量纲(度量单位) gl_Length(冰湖长度):公里;gl_area(冰湖面积):平方公里;dist2gr (冰湖到冰川的距离):公里
本数据集包括黑河上游八宝河流域40个WATERNET传感器网络节点自2013年6月底至今的观测数据。该数据集可为流域水文模拟、数据同化及遥感验证提供地面数据集。
1、该数据包括两个矢量图层:(1)冻土分布层(permofrost)(2)冻土温度层(permafrost_temperature)(3)冻土厚度图(thickness)(4)冻土形成条件(conditions)(5)纠正图像(Image)
2.冻土层分布图包括以下几个字段:AREA,PERIMETER,FROZEN_,FROZEN_ID:POLY_,POLY_,RINGS_OK,RINGS_NOK,A,冻土层:FROZEN_SOI,温度。冻土层和FROZEN_SOI是冻土类型的中英文表示。
3、冻土层属性:
Frozen-Soil 冻土层 温度水域
Continuous Predominantly unfrozen 连续大片非冻土 1-5
Continuous permafrost 连续多年冻土 -3- -5
Continuous unfrozen ground 连续非冻土 4-6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不连续多年冻土 0.5- -2
Predominantly continuous permafrost 大片连续多年冻土 -1- -3
Predominantly unfrozen ground 大片非冻土 1-3
4、投影信息:
PROJCS["Asia_North_Equidistant_Conic",
GEOGCS["GCS_North_American_1927",
DATUM["North_American_Datum_1927", SPHEROID["Clarke_1866",6378206.4,294.9786982]],
PRIMEM["Greenwich",0.0],
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
PROJECTION["Equidistant_Conic"],
PARAMETER["False_Easting",0.0],
PARAMETER["False_Northing",0.0],
PARAMETER["longitude_of_center",100.0],
PARAMETER["Standard_Parallel_1",15.0],
PARAMETER["Standard_Parallel_2",58.3],
PARAMETER["latitude_of_center",60.0],
UNIT["Meter",1.0]]
本数据集为2013年喀尔冰川大本营气象塔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080°10′;海拔高度:3007 m;观测要素:2m、4m和10m的风速风向和温度相对湿度,高度为3.5m的净全辐射(包括入射及反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高度1.5m的气压,深度分别为0m、0.2m和0.4m的土壤热通量、深度分别为0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地温和深度分别为0.05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土壤含水量,各要素均为日平均值(辐射为日总量),量纲及单位标注于数据列中。
该数据集来自中科院寒旱所颜长珍等人完成的张掖市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该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有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25个二级类,覆盖甘肃省张掖市五县一区,据范围覆盖张掖市。
本数据集为1964-1979年韭园沟流域雨量站降水观测数据。韭园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无定河一级支流。韭园沟流域共布设沟口、马连沟、赵家坬、吴家畔、魏家焉、黑家坬、王家坬、王茂庄和蔡家沟等12个雨量站。使用口径为20cm的SM1型普通雨量器和DSJ2型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进行平行观测,自记雨量计故障时用普通雨量计代替。数据包括雨量站逐日降水量数据、降水量摘录数据、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按分钟摘录)。雨量站情况见韭园沟流域雨量站基本情况表。
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地区内蒙古阿拉善盟2000年的1:70万土地覆被数据。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分类系统的一级类与IPCC系统保持一致共6类(林地、草地、湿地、耕地、人工表面、其他),二级类采用了由FAO的LCCS生成的具有全球统一代码的38个类型。
本数据为2006-2012年度物质平衡观测网点的布设是在上一年观测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近年来由于冰舌末端消融强烈以及退缩之故、使得东支A剖面和西支A、B、C剖面的冰面地形变得越来越陡峭、尤其西支东侧冰舌更是冰悬壁削、冰裂隙密布、涉及这些区域的冰面测杆的布设和观测行为都非常危险。西支C剖面东侧冰面裂隙密布、布设测杆和测杆观测的异常艰难、这些断面测杆布设的数量亦因此有所减少 (西支C剖面).
该数据集是基于全站仪测量得到的超级样地16块子样地的角点、地基LiDAR基站设置点和每株林木树干基部点的大地坐标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全站仪数据采集时间自2008年6月3日至2008年6月12日,分两组进行对超级样地内总计1468棵青海云杉进行了坐标测量,并对所有的子样地角点和地基LiDAR基站点上设置的标桩的顶点进行了定位。
滑坡变形监测数据是反映滑坡发生、发展、演化过程的最显著的参量,是滑坡监测预警必要的基础数据。该数据集记录了三峡库区秭归县卡子湾(堰坪)滑坡2003年7月15日变形监测数据;该滑坡的监测内容主要为地表位移监测、钻孔测斜监测、地下水位监测;该数据集包括树坪滑坡月报、地表位移GPS监测成果、地下水监测表、树坪滑坡降雨量、长江水位及气温观测数据资料等内容
应用高速采集器获得环南极磷虾的数量分布和个体特征;应用IKMT网重点对各试验测区的磷虾分布和个体特征进行调查。在各试验测区用IKMT网进行斜拖网采集磷虾样品。回到陆地实验室后磷虾样品进行了计数、称重、并对丰度较大的几个站位的磷虾样品进行了性期划分、体长和眼径的测量、以了解大磷虾的在南大洋的生长状况。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第21、22、24、25次考察南极磷虾生物量调查数据。
本数据集为1985年到2003年12月在西南极长城站获取的连续地面气象观测月平均资料数据。该站已纳入世界天气监测网(WMO No. 89058、62.2S、59.0W、10m)。按照中国气象观测规范、从建站开始每日六次观测日平均地面气压、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气象要素数据。长城站气象观测的开始时间为1985年1月。
数据集为全球100万冰川数据集,包括冰川的空间分布,冰川编码、冰川编目时间、面积,坡度、坡向及冰川名称等属性数据。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
比例尺为 1:100万
字段1:GLIMSId (冰川编码) 数据类型:Text(14)
字段2:BgnDate (影像时间) 数据类型:Text(8)
字段3:Area (面积) 数据类型:DOUBLE(23,15)
字段4:Slope (坡度) 数据类型:DOUBLE(23,15)
字段5:Aspect (坡向) 数据类型:Long Integer(10)
字段4:Nanme (冰川名称) 数据类型:Text(50)
本数据为极地站位图,共有5张图片,以jpg或bmp形式存储,可直接打开。图片内容包括1:40000乔治王岛地图、1:50000法尔兹半岛地图,以及长城站在长城湾和阿德雷湾观测点分布示意图。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位于62°23"S,58°27"W,120公里附近的海面上,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最为密集之地。
本数据集为2007年喀尔冰川大本营气象塔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080°10′;海拔高度:3007 m;观测要素:2m、4m和10m的风速风向和温度相对湿度,高度为3.5m的净全辐射(包括入射及反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高度1.5m的气压,深度分别为0m、0.2m和0.4m的土壤热通量、深度分别为0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地温和深度分别为0.05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土壤含水量,各要素均为日平均值(辐射为日总量),量纲及单位标注于数据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