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BL边界层塔观测数据。站点经纬度:31.37N,91.90E。;海拔高度:4509米。观测要素:3m的风速风向;红外地温;5cm、10cm的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热通量。命名规则:风速(WS,m/s);风向(WD,);红外地温(Tg,℃);土壤温度(Ts,℃);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土壤热通量(SHF,W/m^2)
本数据集为2014年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80m铁塔梯度系统数据集,使用vaisala公司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采集器等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小时。数据包括10层(0.5m,1m,2m,4m,10m,20m,32m,47m,63m,80m)的空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资料和1m气压资料。数据分3个文件保存,分别为TZ_TOWER_RH_YYYY.CSV(空气湿度)、TZ_TOWER_TMP_YYYY.CSV(空气温度和气压)、TZ_TOWER_WND_YYYY.CSV(风速风向)。
本数据集包含中亚地区(气象站点数:个,时间范围:年):哈萨克斯坦(27,1848-2003)、吉尔吉斯斯坦(33,1879-2003)、塔吉克斯坦(46,1881-2003)、乌兹别克斯坦(64,1875-2003)、土库曼斯坦(12,1883-2003)五国各气象站的多年平均气温、年均温特征值及其发生时间。
本数据集针对格拉丹东峰地区,包括格拉丹东峰地区冰川及周边区域,利用遥感影像获取的2013年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包含1个波段,主要利用可见光立体像对,基于时差和摄影角度差异,通过前方交会的原理在erdas软件中,获取的冰川区数字高程模型。只针对2013年当年冰川表面高程,故不进行补充和完善,采用完全开放共享。数据集包含DEM2013,共1个波段。数据集文件名及波段名称对应如下:数据集文件名:2013年格拉丹东峰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DEM2013——2013年该地区数字高程模型(单位:米)。
本数据集记录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喀什探空站2000-2015年逐日大气0℃层数据。数据采集频率为一天两次,分别为北京时间8时和20时。大气 0℃层(大气温度为 0℃的高度层)高度是大气探测的一个重要特性层,会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研究其变化能较好的反映当地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本数据集为1991年-200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4个雨量站(营房梁、试验场、桥子沟口、马兰)的降水观测数据。采用SM1型普通雨量器和SL-1型自记雨量计进行观测.本数据集包括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逐次洪水降水量观测成果表。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区域降水的变化趋势,幅度,变率和周期性会有所不同。中巴经济走廊做为“一路一带”倡议中,气候环境多变,自然灾害多样频发的典型区域,其受到减弱的印度洋季风和加强的西风的影响,降水具有时空变异性,本数据集为了解中巴经济走廊区域降水的时空变化及趋势演变提供基础资料。
本数据集基于CRU全球格点数据,制备了中巴经济走廊区域1901-2018年间降水量空间数据集,共计1654个GeoTIFF文件,其中降水量单位为mm,空间分辨率为0.5°×0.5°,时间分辨率为月,年以及多年(1901-2018)。
本数据以2000年-2013年新疆范围的MODIS的植被指数13A2分幅数据为数据源,利用ENVI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拼接、投影转换、边界裁切等影像处理,生成2000-2013年新疆地区植被指数数据,数据分辩率为1KM,16天合成,该数据可为研究新疆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数据文件由MOD13A2_A20xxxxx_XJ.hdr和MOD13A2_A20xxxxx_XJ.dat两个文件组成。
本数据集中包括青藏高原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5600m处气象站的自动记录资料,气象测量要素主要是温湿风,风速:05103风速风向传感器;温湿度:HMP155A温湿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CR10X;定期采集数据,传感器尚未定期标定。具体有单层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净辐射;时间自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25日,在仪器出故障时,有个别时间段无记录数据,被处理成日平均值。
本数据的提供单位是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提供,对青藏高原通天河南岸地区冻土活动层进行观测,由布设专业观测探头测得。数据详细解析:SOIL T为土壤温度、单位为摄氏度(℃);WATER为土壤水分、单位为(/cm^3)。
本数据集针对昆仑山煤矿冰川,数据集包括序号、经度、纬度、厚度。数据集包含113个测点。利用探地雷达(GPR) (Pulse EKKO PRO100)进行测厚工作。先进行雷达波速在冰川冰内传播速度的测量,对探地雷达相关参数进行修改和设置。中心频率为100MHz,天线距离1.5m,测量间隔20m。采用剖面法与点测法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对测点进行了GPS 定位。采用协议共享。数据集包含序号(单位:年月日)、经度(单位:度(°))、纬度(单位:度(°))、厚度(单位:米(m),即当年测点处冰厚度)4个字段。空间基准为WGS84,雷达测厚精度控制在1cm以内。
本数据主要反映的是1990年前后新疆土地利用现状,依据《国家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构建》——新疆片区土地利用TM卫星影像解译标志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以1990年代前后TM数据为基础,经过专业人员人工目视解译,把全疆土地分为6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共有超过2000个图斑,所有分类要素均在一个图层内(xj1990td)。数据投影:Albers投影(中央105,第一纬线25,第二条纬线47)和Krasovsky_1940坐标系。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9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阿柔超级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 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1)。
"本数据为2010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BL边界层塔观测数据。站点经纬度:31.37N,91.90E。;海拔高度:4509米。观测要素:3m的风速风向;红外地温;5cm、10cm的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热通量。命名规则:风速(WS,m/s);风向(WD,);红外地温(Tg,℃);土壤温度(Ts,℃);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土壤热通量(SHF,W/m^2)
1.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0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蔬菜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582E, 38.8932N,海拔1552.75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3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2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5406E, 38.88695N,海拔1559.09m。
2.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10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4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
3.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4日至9月18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5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5068E, 38.87574N,海拔1567.65m。
3.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28日至9月18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7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
4.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0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9572E, 38.87567N,海拔1534.73m。
5.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6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4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
6.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2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20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为甘肃省张掖市花寨子站,下垫面是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1860E, 38.76519N,海拔1731.00m。7.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10日至9月26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大满超级站15号点气象观测数据。
8.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13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8号点戈壁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为甘肃省张掖市戈壁站,下垫面是戈壁。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0420E, 38.91496N,海拔1562.00m。
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12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7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内,下垫面是果园。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6972E, 38.84510N,海拔1559.63m。
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8月8日至2013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阿柔阴坡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南侧阴坡,下垫面是高寒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108E, 37.9841N,海拔3536m。
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9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为甘肃省张掖市神沙窝站,下垫面是沙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9330E, 38.78917N,海拔1594.00m。
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14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8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649E, 38.87254N,海拔1550.06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6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6411E, 38.84931N,海拔1564.31m。
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6日至9月20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3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852E, 38.86074N,海拔1550.73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2日至9月18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11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4197E, 38.86991N,海拔1575.65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3日至9月18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3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634E, 38.89053N,海拔1543.05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4日至9月17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9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盈科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8546E, 38.87239N,海拔1543.34m。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25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21号点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为甘肃省张掖市湿地站,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4640E, 38.97514N,海拔1460.00m。
本数据包括中亚五国湖泊和河流要素,采用Albers等面积割圆锥投影,以2000年度TM遥感影像,利用ENVI、eCognition软件,通过选取对水体反映强烈的绿波段和近红外波段进行叠加计算,在生成的矢量层下叠加TM数据,通过人工干预修正,提取湖泊和河流要素,生产最后的数据产品,生成新疆与中亚湖泊与河流分布数据。数据属性信息见本数据文档。该数据可作为调查中亚地区湖泊和河流分布概况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本数据为矢量数据,数据属性信息包括以下几个字段FID:多边形 feature IDAREA:面积PERIMETER:周长OBJECTID:湖泊河流编号。
本数据为2007年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海拔3046米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逐日气压值、日平均风速值、日均气温值、日平均湿度值、日平均气压值、日平均降水值、日总辐射值,由每分钟气象观测值统计计算得出。其中,缺失的数据是由于气象站被雪掩埋损坏并导致数采仪器受到影响,部分数据不全。
本数据集包含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卡群水文站1880-1999年间冰川湖突发洪水事件时的洪峰流量、净洪峰流量、净洪量和洪水历时数据,1954-2000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流量数据。
此数据集中包括了南极和格陵兰冰盖高程变化的数据,数据时间从1992到2016年,利用Grace卫星资料获得南极和格陵兰冰盖高程变化。数据覆盖整个南极和格陵兰冰盖,投影方式采用GCS_WGS_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