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为中国陆域八天合成积雪反照率数据,时间范围覆盖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为HDF格式的栅格数据。地理空间范围为72°-142°E,16°-56°N,采用等经纬度投影,空间分辨率0.01°。数据集基于MODIS反射率产品MOD09GA,积雪产品MOD10A1/MYD10A1和全球数字高程模型SRTM数据,在ART模型基础上发展了积雪反照率反演模型,并利用GEE和本地端交互生产而来,最后经过八天合成达到去云目的。数据要素包含黑空反照率,白空反照率,太阳天顶角,反演标识,云标识等。
本数据集为1970年代、1990年代、2000年、2010年塔里木河绿洲数据,包含塔里木河绿洲的 (13)tm_oasis_1970 (14)tm_oasis_1990 (15)tm_oasis_2000 (16)tm_oasis_2010
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陈家梁子(N26°14′51″,E103°11′5.27″)1999-2005,2011年日降雨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来自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两种观测形式,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1.每天的降水都处理成日雨量。 2.泥石流发生日的降水处理成10分钟雨量。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
从中国南极中山站近岸潮间带砂质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65株海洋适冷细菌。根据其16S rDNA 全长序列所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菌株分属于α- 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γ- 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等细菌类群的29 个属。其中有14 株菌为潜在的新分类群。这些结果表明中国南极中山站潮间带砂质沉积物中存在一个多样性丰富的细菌生物群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第23次考察2007年潮间带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数据。
高亚洲是以青藏高原为主要区域的亚洲高海拔地区,是中低纬度高山积雪的重要分布区,其积雪的动态变化对水和能量平衡及区域气候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季节性积雪具有赋存时间短、雪层较薄的特点,在对水循环等问题的理解中,迫切需要日时间尺度的积雪覆盖度动态监测数据。本数据集基于空间分辨率为500m的MODIS归一化积雪指数数据,结合地形和多种云覆盖下积雪覆盖度估算算法的优势,实现云覆盖条件下的积雪覆盖度再估算,满足高亚洲地区逐日少云(<10%)数据产品的生产要求,构建了2002~2018年高亚洲地区MODIS逐日积雪覆盖度数据集。选取无云条件下的二值积雪产品作为参考,通过云量分布和积雪总面积的时空对比,表明该产品的时空特征和二值产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2013年冬季为例,当积雪覆盖度大于50%时,其相关性可达0.8628。本数据集可为高亚洲地区的积雪动态监测、气候环境、水文和能量平衡、灾害评估等研究提供逐日积雪覆盖度数据。当前,数据已经被中山大学、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遥感所、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学生用作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撰写以及用作与其他积雪产品数据精度评估等方面。
一、概述
本数据集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基于Landsat MSS, 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区域分为6个一级分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与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分类。
二、数据处理说明
数据集基于Landsat MSS、TM与ETM遥感数据为底图,数据集投影设置为Alberts等积投影,将比例尺放在1:24000下进行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数据集存储形式为ESRI coverage格式。
三、数据内容说明
本数据集采用分层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共分为6个一级分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与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分类。
四、数据使用说明
主要应用于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气候变化、水文、生态研究工作中。
改进频率分布和风速纠正的青藏高原格点降水数据集是一套适合青藏高原,经过风引起的降水观测损失订正和降水频率分布优化后的数据集。数据为NETCDF格式,时间分辨率为1天,水平空间分辨率10km。该数据可作为数值模式降水频率纠正的参考数据源。 该数据集使用了164个来自中国气象局和GSOD的日观测数据作为数据源。数据的生成分为4步:(1)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包括异常值和坏值去除等。(2)进行主要由风引起的观测损失补偿。(3)分别采用考虑海拔的样条函数插值月降水总量,普通克里金法插值日降水与月降水的比值,将两部分相乘得得到1km空间分辨率的数据。(4)将1km空间分辨率数据均值聚合到10km空间分辨率,得到最终数据。 相比国际同类格点降水数据,该数据进行了风引起的降水观测损失订正,同时通过插值方法的优化使其在降水量频率分布上更佳准确。该数据适合用于数值模式输出降水的统计偏差纠正或分析格点上的降水频率特征。
滑坡变形监测数据是反映滑坡发生、发展、演化过程的最显著的参量,是滑坡监测预警必要的基础数据。该数据集记录了三峡库区秭归县白水河滑坡2007年-2012年变形监测数据;白水河滑坡位于长江南岸,距三峡大坝坝址56km,属沙镇溪镇白水河村。地理坐标X∶3433805,Y∶455980,经度110°32"09".纬度31°01"34"。白水河滑坡体上监测初期布设的7个GPS监测点分布在3条纵向剖面上,中间1条剖面有3个GPS监测点、3个钻孔倾斜孔、2个水位监测孔和2个推力监测孔,其两侧分别布设2个GPS监测点。右侧预警区内先后增建了4个GPS监测点,滑坡体上共有11个GPS监测点,在滑体外围东西两侧基岩脊上各建立1个GPS基准点,详细情况见数据。
对上甸子站2018年采集的分钟级气溶胶散射系数数据首先进行观测员级质控;其次,在数据质控软件支持下经专家级质控生成小时数据;再由小时数据合成日数据集。日数据集包括采集时间(CollectTime)、设备名称(DeviceName)、数据值(DataValue)、最大值(DataValueMax)、最大值出现时间(DataValueTMx)、最小值(DataValueMin)、最小值出现时间(DataValueTMn)等信息,可进行气溶胶散射系数数据的日变化分析等应用。
字段说明:
Num_code(冻土属性编码)
Combo(冻土属性)
extent(冻土范围)
content(含冰量)
属性对照如下:
(1)冻土属性对照表:
0 (No information )
1 - chf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2 - dhf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3 - shf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4 - ihf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5 - cmf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6 - dmf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7 - smf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8 - imf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9 - clf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10 - dlf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11 - slf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12 - ilf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13 - chr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4 - dhr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5 - shr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6 - ihr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17 - clr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8 - dlr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9 - slr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20 - ilr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21 - g (Glaciers)
22 - r (Relict permafrost)
23 - l (Inland lakes )
24 - o (Ocean/inland seas )
25 - ld (Land)
(2)冻土范围对照表
c = continuous (90-100%)
d = discontinuous (50- 90%)
s = sporadic (10- 50%)
i = isolated patches ( 0 - 10%)
(3)含冰量对照表
h = high (>20% for "f" landform codes) (>10% for "r" landform codes)
m = medium (10-20%)
l = low (0-10%)
本数据集为天山科其喀尔冰川3400m气象站日观测资料,坐标:N 41°44′,E 080°07′;海拔高度:3433 m;观测项目包括2m气温、2m风速、2m风向。由于传感器故障,部分时段数据有缺失。
本数据集为南极乔治王岛民防湾CTD数据,主要观测深海温盐数据,要素包括海水深度、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三部分。观测点为长城站J、R2、M1-5三个点。CTD数据作为重要的海洋基础数据,可为海水物理化学性质、水层结构和水团运动状况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在2007-2008年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期间,分析了长城站近岸以及普里兹湾叶绿素含量。长城站近岸海域叶绿素a在0.376-5.709之间变化,平均2.486。 在普里兹湾表层叶绿素a在0.240-8.857之间变化,平均1.622。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第9次考察2007-2008年普里兹湾叶绿素含量测量数据集。
本数据集包括我国浙江临安大气本底站2005年7月16日-12月31日二氧化硫在线观测日统计数据,可代表同期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二氧化硫本底状况,数据集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统计变量包括二氧化硫日平均值、中值、标准差、样本个数、日最大值、日最小值等。
数据为天山北麓诸河流域10万沙漠分布图,本数据以2000年TM影像为数据源,进行解译、提取、修编,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1:10万比例尺成图要求,对沙漠、沙地和砾质戈壁进行专题制图。数据属性表:area(面积)、perimeter(周长)、ashm_(序列码)、class(沙漠编码)、ashm_id(沙漠编码)其中沙漠编码如下:流动沙地 2341010、半流动沙地 2341020、半固定沙地 2341030、戈壁 2342000、盐碱地 2343000。
数据集为全球100万等高线数据集,等高线间隔为500米。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
比例尺为 1:100万
字段1:ELEVATION (等高线间距) 数据类型:Long Integer(10)
字段2:Shape_Leng (长度) 数据类型:Double(0)
本数据包括新疆范围内的野生动物的种名、拉丁名、英文名、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分布情况、生态类型、经济价值、保护现状、保护等级和图片等,主要来源于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从事动物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历年整理收集的动物数据中整理得来。
该图是Li Xin等2008年为了重新统计中国的多年冻土面积,在分析现有中国冻土图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由三部分组成,其中青藏高原部分采用模拟的青藏高原冻土图(南卓铜,2002)、东北部分来自《1:400万中国冰川冻土沙漠图》(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6),其他部分采用中国冻土区划及类型图(1:1000万)(周幼吾 等,2000)。
更多信息参考文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6;南卓铜,2002;周幼吾 等,2000;Li et al,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