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为青海湖流域10万沙漠分布图,本数据以2000年TM影像为数据源,进行解译、提取、修编,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1:10万比例尺成图要求,对沙漠、沙地和砾质戈壁进行专题制图。数据属性表:area(面积)、perimeter(周长)、ashm_(序列码)、class(沙漠编码)、ashm_id(沙漠编码)其中沙漠编码如下:流动沙地 2341010、半流动沙地 2341020、半固定沙地 2341030、戈壁 2342000、盐碱地 2343000。
改进频率分布和风速纠正的青藏高原格点降水数据集是一套适合青藏高原,经过风引起的降水观测损失订正和降水频率分布优化后的数据集。数据为NETCDF格式,时间分辨率为1天,水平空间分辨率10km。该数据可作为数值模式降水频率纠正的参考数据源。 该数据集使用了164个来自中国气象局和GSOD的日观测数据作为数据源。数据的生成分为4步:(1)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包括异常值和坏值去除等。(2)进行主要由风引起的观测损失补偿。(3)分别采用考虑海拔的样条函数插值月降水总量,普通克里金法插值日降水与月降水的比值,将两部分相乘得得到1km空间分辨率的数据。(4)将1km空间分辨率数据均值聚合到10km空间分辨率,得到最终数据。 相比国际同类格点降水数据,该数据进行了风引起的降水观测损失订正,同时通过插值方法的优化使其在降水量频率分布上更佳准确。该数据适合用于数值模式输出降水的统计偏差纠正或分析格点上的降水频率特征。
项目执行期期间对额济纳三角洲生态植被样方的现场调查数据。
样方内植物种类、数目、高度、基径、冠幅、盖度、频度等。
额济纳三角洲31个地下水盐分观测点附近生态植被调查样方。时间:2010年和2011年(7月-8月)。
本数据集为天山科其喀尔冰川大本营气象塔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080°10′;海拔高度:3007 m;观测要素:2m、4m和10m的风速风向和温度相对湿度,高度为3.5m的净全辐射(包括入射及反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高度1.5m的气压,深度分别为0m、0.2m和0.4m的土壤热通量、深度分别为0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地温和深度分别为0.05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土壤含水量,各要素均为日平均值(辐射为日总量),量纲及单位标注于数据列中。
自1972年5月至1976年7月历时五年完成的。在制订图例和具体编图过程中,参考了我国1949年以后的绝大部分植被考察资料(包括图件和文字资料),举行了十几次所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参加的制图讨论会。在编图工作完成后的发排期间,又补充了许多新的考察资料,特别是西藏西部地区的植被资料。
该数据集采集了一号断面的2002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天山一号冰川属双支冰斗山谷冰川、长2.2公里、平均宽度500米、面积1.828平方公里、最大厚度140米、最高点海拔4476米、年均运动速度约5米、冰舌末端海拔3734米、雪线平均高度为4055米、朝向东北、主流呈“S”型。1号冰川水文点设在离1号冰川末端300 m的河道上、实施1号冰川冰雪径流的监测、断面海拔3695 m、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其中冰川面积1.65平方公里。为混凝土矩形断面 (高1.0 m、宽1.6 m)、气象场设在断面左岸。
本数据集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蒋家沟门前沟1号支沟右岸下游(坐标E103.1536783 N26.2518016)温度水分数据。以观测坐标点为起点间隔5米设置3个观测点埋设传感器(分别编为1号传感器,2号传感器,3号传感器),观测数据包括设备电压(单位:伏特),以及每处观测点断面10cm、20cm、30cm处的水分含量(单位:百分比)和温度(单位:摄氏度)
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的常规水文、气象观测在乌鲁木齐河源区的1号冰川水文点、空冰斗水文点、总控制水文点以及后峡基本营地进行。后峡基本营地气象观测场位于乌鲁木齐河谷、海拔2130 m、进行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该数据集是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基本营地2003、2004年逐日相对湿度表。
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弯房子(N26°14′4.7″,E103°11′24.4″)2015年日降雨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来自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
本数据集为2008年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5700米处架设的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主要观测要素有气温(℃)、湿度(%)、风速(m/s)和水汽压(hPa)。利用本数据可提取冰川表面气候变化,研究冰川物质平衡等等。
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姑海(N25°59′37.5″,E103°13′43.32″)2010-2012年日降雨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来自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两种观测形式,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1.每天的降水都处理成日雨量。 2.泥石流发生日的降水处理成3分钟雨量。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
本图采用WGS-72坐标系。南极中山湾高程系统,等高距1米。地图投影:高斯-克吕格(横轴墨卡托)投影。比例尺为1:2000。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第18次考察2001-2002年中山站站区地图。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是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经过20多年的扩建,建筑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
该数据是对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1:60万)(童伯良 等,1983)的数字化,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是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童伯良、李数德、卜觉英、邱国庆等编制的,其目的在于反映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层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与主要自然环境因素的生成关系总貌。
编制该图的基础资料包括有:青藏公路沿线1:200000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和图件(青海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中国科学院冰川冰土研究所自1960年以来在青藏公路沿线的西大滩、昆仑山垭口盆地、清水河、风火山、沱沱河、桑马盆地、布曲河、土门格拉、两道河等九个地点的冻土研究成果;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的钻探资料以及工作区的航测地形资料。以1:200000万地形图当工作底图,编绘成多年冻土图,再缩编成1:600000的成图,以保证图的精确性。为了弥补沿线更大范围内资料的不足,把公路沿线九个冻土研究点上探明的冻土特征规律应用于地质地理条件类同的地段,同时利用航片补充编图区的冻融地质作用和冻土特征。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1:60万)包括青藏公路沿线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1:720万)和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1:60万),其中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中又包含多年冻土类型、岩性、冻土现象、贯通融区类型、冻土工程分类、地质构造断裂等信息。本数据仅对多年冻土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其空间范围北起青藏公路的大西滩,南至桑雄,长达近800公里,宽约40-50公里。
本数据集包括:矢量化的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和《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扫描图,其中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的属性信息如下:
A-1;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0°C;残留多年冻土层、隔年层
A-2;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0~-0.5°C;0-25m
A-3;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0.5~-1.5°C;25-60m
A-4;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1.5~-3.5°C;60-120m
A-5;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3.5°C;>120m
B-1;Isoland permafrost ground;岛状多年冻土;季节冻土(Seasonal Frozen Ground);
B-2;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0°C;残留多年冻土层、隔年层
B-3;Island permafrost extent;岛状多年冻土区;0~-0.5°C;0-25m
B-4;Island permafrost extent;岛状多年冻土区;-0.5~-1.5°C;25-60m
B-5;Island permafrost extent;岛状多年冻土区;-1.5~-3.5°C;60-120m
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D3断面支沟右岸下游(E103.1536783°,N26.2518016°,海拔1552.8m))温度水分数据,数据包括每30分钟降水(单位:毫米),设备电压(单位:伏特),以及断面10cm、20cm、30cm处的水分含量(单位:百分比)和温度(单位:摄氏度)。
滑坡变形监测数据是反映滑坡发生、发展、演化过程的最显著的参量,是滑坡监测预警必要的基础数据。该数据集记录了三峡库区滑坡2004年变形监测数据;该滑坡的监测内容主要为地表位移监测、钻孔测斜监测、地下水位监测;该数据集包括滑坡年报、地表位移GPS监测成果、地下水监测表、滑坡降雨量、长江水位及气温观测数据资料等内容
本数据集为2009年喀尔冰川大本营气象塔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080°10′;海拔高度:3007 m;观测要素:2m、4m和10m的风速风向和温度相对湿度,高度为3.5m的净全辐射(包括入射及反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高度1.5m的气压,深度分别为0m、0.2m和0.4m的土壤热通量、深度分别为0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地温和深度分别为0.05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土壤含水量,各要素均为日平均值(辐射为日总量),量纲及单位标注于数据列中。
由欧洲联盟委员会赞助的VEGETATION传感器于1998年3月由SPOT-4搭载升空,从1998年4月开始接收用于全球植被覆盖观察的SPOTVGT数据,该数据由瑞典的Kiruna地面站负责接收,由位于法国Toulouse的图像质量监控中心负责图像质量并提供相关参数(如定标系数),最终由比利时弗莱芒技术研究所(Flemish Institute for Technological Research,Vito)VEGETATION影像处理中心(VEGETATION processing Centre,CTIV)负责预处理成逐日1km 全球数据。预处理包括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生产10天最大化合成的NDVI数据,并将-1到-0.1的值设置为-0.1,再通过公式DN=(NDVI+0.1)/0.004转换到0-250的DN值。
该数据集是中国子集提取,包含每10天合成的四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及10天最大化NDVI,为1998-2007年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逐旬。
文件格式:
.hfr和.img文件各一个。
文件命名规则为:CHN_NDV_YYYYMMDD,其中YYYYMMDD就是该文件代表的当天日期,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件的主要标识。
用户用来分析植被指数的后缀名为.IMG和.HDF的遥感影像文件文件,都可以在ENVI和ERDAS软件中打开。
坐标系及投影
Plate_Carree (Lon/Lat)
PROJ_CENTER_LON 0.000000
PROJ_CENTER_LAT 0.000000
PIXEL_SIZE_UNITS DEGREES/PIXEL
PIXEL_SIZE_X 0.0089285714
PIXEL_SIZE_Y 0.0089285714
SEMI_AXIS_MAJ 6378137.000000
SEMI_AXIS_MIN 6356752.314000
UL_LON (DEG) 73.000000
UL_LAT (DEG) 54.000000
LR_LON (DEG) 135.500000
LR_LAT (DEG) 5.000000
角点坐标分别为:
Corner Coordinates:
Upper Left ( 69.9955357, 55.0044643)
Lower Left ( 69.9955357, 14.9955358)
Upper Right ( 137.0044641, 55.0044643)
Lower Right ( 137.0044641, 14.9955358)
其中Upper Left 为左上角,Lower Left 为左下角,Upper Right 为右上角,Lower Right 为右下角。
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1996-1999年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GPS观测的流速数据。Dome A位于东南极中心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Dome 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Dome A地区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地球气候环境动力系统中的最重要驱动源,是现代地球气候环境动力学本底观测的最理想区域。
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用于监测极区电离层场向排列的不均匀体及其运动,主要探测参数包括雷达回波强度、电离层对流速度、速度谱展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14年高频相干雷达数据。高频相干散射雷达是南极中山站监测极区电离层对流的重要设备,利用中山站地磁纬度较高的特点,覆盖国际SuperDARN(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在南极光带上的一个空白,将使我国极区电离层的观测范围由极隙区扩展到更大范围,使我国在极区电离层对流观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于2010年3月初完成机房的建设和天线阵的安装,2010年4月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开始试运行。 高频雷达天线阵由主、副两个天线阵构成,主天线阵由16个水平极化对数周期天线构成,收发共用;副天线阵由4个同样的对数周期天线构成,只收不发。高频雷达收发系统和控制设备由16个功放及发射机、2个双通道数字接收机、2个移相矩阵、控制系统、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和分析处理系统等组成。
Dome A位于东南极中心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Dome 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Dome A地区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地球气候环境动力系统中的最重要驱动源,是现代地球气候环境动力学本底观测的最理想区域。沿中山站至Dome 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100km范围(两侧各50km)BEDMAP计划生产的冰厚度。ESRI栅格文本格式。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冰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