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中国南极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冰面坡度

沿中山站至Dome 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100km范围(两侧各50km)冰面坡度。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建立的DEM生成。格式为ESRI栅格和文本格式。Dome A位于东南极中心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Dome 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Dome A地区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地球气候环境动力系统中的最重要驱动源,是现代地球气候环境动力学本底观测的最理想区域。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冰面坡度。

青藏高原积雪覆盖数据集——多源融合算法(2008-2010)

本数据集是利用MODIS数据为基础,改进地形影响的NDSI比值算法获取积雪面积,并进行时空数据插值,最后与AMSR-E微波雪深产品进行多源数据融合而得到。

该数据集采用经纬度(Geographic)投影方式,大地基准面为WGS84,空间分辨率0.005°,提供2008-2010年逐日的青藏高原无云覆盖积雪面积图。数据集按年份存放,共由3个文件夹组成,从2008到2010。每个文件夹里包含当年的逐日积雪覆盖分类结果,为tif文件,命名规则为:YYYY.tif,其中YYYY代表年(2008-2010),代表日(001~365/366)。可直接用ARCGIS或者ENVI打开。

1986-2030年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数据

此数据为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数据,时间段为1986-2030年,1986年为实际参考数据,1987-2030为模拟数据。情景包括历史趋势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严格生态保护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快速经济发展情景。在不同情景下,利用Dyna-CLUE模型进行模拟。数据格式为Arc ASCII格式。

2008-2009年中国南极第25次考察声雷达观测数据

多普勒测风声雷达(DDAR4)放置在中山站食品库西南角,连续工作了近40天,测量、记录了大气边界层内风速、风向随高度的变化情况,采样时间间隔是10分钟。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第25次考察2008-2009年声雷达观测数据。多普勒测风声雷达是用声波遥感探测边界层大气中三维风速和风向的有效工具。在边界层大气中尺度气象、空气污染与扩散及低空风切变问题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声雷达测风的基本原理是向大气发射一个固定频率的声脉冲,由于散射体随风速运动而产生多普勒频偏,频偏大小与风速大小成正比。精确地测量多普勒频偏值就可以测出风速、风向。

2007年天山科其喀尔冰川大本营10米气象塔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07年喀尔冰川大本营气象塔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080°10′;海拔高度:3007 m;观测要素:2m、4m和10m的风速风向和温度相对湿度,高度为3.5m的净全辐射(包括入射及反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高度1.5m的气压,深度分别为0m、0.2m和0.4m的土壤热通量、深度分别为0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地温和深度分别为0.05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土壤含水量,各要素均为日平均值(辐射为日总量),量纲及单位标注于数据列中。

中国地区MODIS雪盖产品数据集

该数据集为2000年2月24日至2004年12月31日,分辨率为 0.05度,MODIS数据,数据格式为.hdf,可以用HDFView打开,数据质量良好,缺失的日期如下: 2000年 1-54 132 219-230 303 2001年 111 167-182 2002年 079-086 099 105 2003年 123 324 351-358 2004年 219 349 其中年后面的数字为该年的第n天

Pixel values are as follows:

0: Snow-free land 1-100: Percent snow in cell

111: Night

252: Antarctica

253: Data not mapped

254: Open water (ocean)

255: Fill

文件命名举例如下:

Example: "MOD10C1.A2003121.004.2003142152431.hdf"

Where:

MOD = MODIS/Terra

2003 = Year of data acquisition

121 = Julian date of data acquisition (day 121)

004 = Version of data type (Version 4)

2003 = Year of production (2003)

142 = Julian date of production (day 142)

152431 = Hour/minute/second of production in GMT (15:24:31)

角点坐标为:

Corner Coordinates:

Upper Left ( 70.0000000, 54.0000000)

Lower Left ( 70.0000000, 3.0000000)

Upper Right ( 138.0000000, 54.0000000)

Lower Right ( 138.0000000, 3.0000000)

其中Upper Left 为左上角,Lower Left 为左下角,Upper Right 为右上角,Lower Right 为右下角。

数据行列数分别为 1360, 1020

地理经纬度坐标,具体信息如下:

Coordinate System is:

GEOGCS["Unknown datum based upon the Clarke 1866 ellipsoid",

DATUM["Not specified (based on Clarke 1866 spheroid)",

SPHEROID["Clarke 1866",6378206.4,294.9786982139006,

AUTHORITY["EPSG","7008"]]],

PRIMEM["Greenwich",0],

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

Origin = (70.000000000000000,54.000000000000000)

黑河流域灌区水资源数据集(2000-2010年)

本数据集包含 (1)甘州区水资源数据集(1981-2009); (2)高台县水资源数据集(2000-2010); (3)临泽县水资源数据集(2004,2005,2008,2009); (4)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市统计年鉴数据 (5)张掖市县级统计年鉴数据 主要研究绿洲化、荒漠化人地系统的调控

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和微生物分析数据

本数据为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南极底栖生物和微生物的观测数据。底栖生物是指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的生物,是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按生活方式,分为营固着生活的、底埋生活的、水底爬行的、钻蚀生活的,底层游泳的等类型。

典型区沙漠化的小气候变化过程数据集(2009-2013年)

数据内容(数据文件/表名称,包含的观测指标内容) 该数据包含新疆策勒河地区、甘肃石羊河下游地区、甘肃黑河中游地区、内蒙古黑河下游地区、内蒙古西辽河上游地区荒漠化过程中水环境变化数据表若干个。

1999-2005年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运动要素、泥石流总体观测统计

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简称东川站)位于我国云南东川蒋家沟下游、大凹子的右岸,东经103°08’,北纬26°14’,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绿茂乡境内,距东川区府所在地铜都镇30km,距离昆明城区190km。本数据集收录1999年-2005年泥石流通过观测断面的各项参数形成观测统计数据集,可与蒋家沟观测断面截面测量数据中断面截面的平距和高差数据配合使用,供泥石流运发生、演变及动力学研究使用。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1999-2005年泥石流运动要素表,内容包括2013年观测泥石流流态、龙头、龙尾、流过时间、泥深、泥面宽、流速、流量、容重、体积比含、混合含沙量、输沙率、径流量、输沙量、历时及测速距离。数据包括三张表,以编号相互关联。

青海湖流域长时间序列GIMMS植被指数数据集

GIMMS(gla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NDVI数据是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C-J-Tucker等人于2003年11月推出的最新全球植被指数变化数据。

该数据集为青海湖流域长时间序列GIMMS植被指数数据集,包含1981-2006年间的植被指数变化,其时间分辨率是15天,空间分辨率8km。GIMMS NDVI数据采用卫星数据的格式记录了22a区域植被的变化情况。

NOAA/AVHRR-NDVI数据集中的压缩文件命名规则为:YYMMM15a(b).n-VIg_data_envi.rar,其中YY-年,MMM-简写的英文月份字母,15a-上半月份合成,15b-下半月份合成,-卫星号

1989-2014年中国南极中山站常规气象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1995年在东南极中山站获取的连续地面气象观测数据(A文件月报和Y文件年报)。该站已纳入世界天气监测网(WMO No.89573)。按照中国气象观测规范,从建站开始每日定时4次(Beijing time 02,08,14,20)观测地面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中山站气象观测的开始时间为1989-2014。

1994-2014年青海瓦里关甲烷浓度日均值

本数据集包括1994—2014我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观象台甲烷浓度日均值观测数据,主要包括年甲烷日数据;中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始建于1994年,位于青藏高原,海拔3810米,是全球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设在大陆腹地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它的建立填补了全球大气监测网(GAW)在欧亚大陆内的空白。

黑河中上游典型下垫面NDVI观测数据(2009年)

本数据集包括了8个黑河中上游典型下垫面(草地、大麦、小麦、油菜、小麦、玉米、荒漠)样地的NDVI实测数据,测量日期为:2009年5月-8月,共6组数据。研究不同下垫面类型的NDVI时间序列变化,并可用于评价时序NDVI数据集重建方法的优劣,以发展更好的NDVI重建方法。数据文件名称:黑河中上游NDVI观测数据集(2009).xls,包含1个表:NDVI2009,包含了NDVI测量时的样地名称、下垫面类型、地理位置和不同观测日期的NDVI测量值。NDVI属于无量纲值。 数据采集地点共有八个,主要分布在黑河流域的中上游,分别为:祁连县俄堡、民乐县扁都口、民乐县南丰、民乐县永固、民乐县三堡、张掖市甘州区小满、张掖市南部安阳滩。详细坐标见数据集。坐标类型:地理坐标(经纬度)。数据采集时间为2009年5月-8月,具体为:2009-5-26、2009-6-6、2009-6-14、2009-7-11、2009-7-26、2009-8-6。

复杂地形条件下输沙率的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2009-2012年)

本数据集包含两个数据文件,其名称为:1. 风洞试验速度廓线测量数据.xlsx,包含5个表: (1)风速为8m/s(6400转)时,风洞轴线速度廓线分布;(2)风速为9m/s(7200转)时,风洞轴线速度廓线分布;(3)风速为10m/s(8000转)时,风洞轴线速度廓线分布;(4)风速为11m/s(8800转)时,风洞轴线速度廓线分布;(5)风速为12m/s(9600转)时,风洞轴线速度廓线分布。包含了风洞不同高度处的风速数据。 2.粗糙地表不同摩阻风速下的风速廓线(2013).mdb,包含1个表: (1)Basic Table,包含了民勤沙漠区粗糙地表条件下,在不同摩阻风速的情况下5cm、10cm、15cm、20cm、25cm、30cm、50cm、100cm处的瞬时、2分钟平均和10分钟平均风速及风向。 主要研究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粗糙地表条件下,风速廓线随摩阻风速的变化情况;研究风洞实验条件下,风场的变化情况。数据的收集时间为2010年、2013年。

2015年云南蒋家沟观测站日降雨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观测站2015年日降雨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来自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

2002/2008/2009年中国南极中山站扫描光度计数据

中山站扫描光度计可以记录沿地磁经线上的三个极光谱线的强度值,这三个谱线分别为427.8, 557.7和630 nm。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2/2008/2009年扫描光度计数据。

塔里木河流域行政边界数据集

数据集为塔里木河流域行政边界矢量图,比例尺250000,投影:经纬度,数据包含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主要为塔里木河流域县界名称及行政编码。

HOME框架下PRMS模型模拟数据集

本数据集是收集的PRMS模型取样数据,并在HOME(Heihe river basin Open Modeling Environment)建模框架下模拟运行。输入数据包括日最高气温(tmax)、日最低气温(tmin)、降水(precip);输出数据包括 潜在蒸散发(PotET)、太阳辐射(swrad)、径流(Runoff)等。时空范围:时间是1995.1-2004.12。空间范围:黑河上游

199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70万土地覆被数据集

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90年的1:70万土地覆被数据。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分类系统的一级类与IPCC系统保持一致共6类(林地、草地、湿地、耕地、人工表面、其他),二级类采用了由FAO的LCCS生成的具有全球统一代码的38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