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1993-2014年中国南极考察中山站臭氧观测数据

作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905-2-5《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专题的重要内容,从1993年起,中山站用气科院提供的BREWER臭氧探测仪器(#074)进行了大气臭氧总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量及紫外UVB观测。所用探测方法与国内BREWER站相同,按中国气象局大气特种监测网“BREWER仪器观测规范”进行。本数据集为1997年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获得的臭氧和SO2资料。本数据集为作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905-2-5《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专题的重要内容,从1993年起,中山站用气科院提供的BREWER臭氧探测仪器(#074)进行了大气臭氧总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量及紫外UVB观测。所用探测方法与国内BREWER站相同,按中国气象局大气特种监测网“BREWER仪器观测规范”进行。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考察1993-2014年中山站臭氧观测数据。

2010年内蒙古阿拉善盟1:70万土地覆被数据集

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地区内蒙古阿拉善盟2010年的1:70万土地覆被数据。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分类系统的一级类与IPCC系统保持一致共6类(林地、草地、湿地、耕地、人工表面、其他),二级类采用了由FAO的LCCS生成的具有全球统一代码的38个类型。

青海湖流域铁路分布数据集

数据为青海湖流域铁路分布图,铁路经过天峻县,刚察县,共和县,海晏县四县,比例尺1:250000,:,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属性字段:code(铁路编码)。

2005-2010年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大本营气象站气象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大本营架设的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主要观测要素有1.5m气温(℃)、湿度(%)、1.5m风速(m/s)、净辐射(w/m2·s)和降水量(mm)。观测时间为:2005年5月14日-2010年12月31日

2012/2013年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环境多介质样品的重金属浓度数据

2013年1月,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采集了环境多介质样品,如海水和植被等,通过严格质量控制,测定了其中重金属:铜、铅、锌、铬的浓度。

中国干旱区甘肃、新疆典型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集(1990-2010年)

本数据集包含 (1)新疆农户调查数据表 (2)张掖农户调查数据表 数据收集时间为2009年,要研究绿洲化、荒漠化人地系统的调控。调查内容包括:水消费、种植业投入、劳动力投入、畜牧业、农产品消费、能源消费等。 调查数据来源于2008年对张掖市五县一区、新疆库尔勒市焉耆县的农户调查。本数据通过一对一的调查问卷,最后在实验室由专人进行手工录入和整理。

2001/2005年中国南极中山站磁通门磁力计数据

磁通门磁力计是用来记录地磁三分量的相当变化,该数据记录到MO盘片上。数据记录一式两份,按2001/2005年中国南极中山站磁通门磁力计数据中日两国的极地研究所签署的科学合作协议,中日双方各保留一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1年磁通门磁力计数据。

黑河流域1公里DEM数据集

黑河流域1公里DEM高程模型数据集根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http://ngcc.sbsm.gov.cn) 发布的中国1:25万数字等高线和高程点数据内插生成DEM格网数据。通过DEM可提取大量的地表形态信息,这些信息包含流域网格单元的坡度、坡向以及单元格之间的关系等,是开展流域研究的重要原始资料。

1982-200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水文气象观测资料

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的常规水文、气象观测在乌鲁木齐河源区的1号冰川水文点、空冰斗水文点、总控制水文点以及后峡基本营地进行。1号冰川水文点设在离1号冰川末端300 m的河道上、实施1号冰川冰雪径流的监测、断面海拔3695 m、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其中冰川面积1.65平方公里。为混凝土矩形断面 (高1.0 m、宽1.6 m)、气象场设在断面左岸。空冰斗水文点设在乌鲁木齐河源区左侧、斗口朝南、进行高山区积雪、多年冻土融水径流的观测、断面海拔3805 m、流域面积1.68平方公里、为混凝土矩形断面(高1.0 m、宽1.0 m)、气象场设在断面右岸。在乌鲁木齐河源区大西沟和罗布道沟汇合处、设有总控制水文点、控制监测乌鲁木齐河源区降水和7条冰川以及冰川周围高山积雪、多年冻土的总融水径流该控制端面海拔3408 m、流域面积28.9平方公里其中冰川面积5.6平方公里。为混凝土断面、设有工作桥、气象场设在断面左岸冰碛丘上。三个水文断面均装有自计水位计、测流主要用流速仪法、即时流量由水位-流量关系线求得。气象观测项目主要为气温、降水、湿度、蒸发、地温、日照等。后峡基本营地气象观测场位于乌鲁木齐河谷、海拔2130 m、进行常规气象要素观测。所有观测资料均按规范进行整理,本数据集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82-2000年水文气象观测资料。

1996—2006年长江三峡库区地表大地形变监测

地表大地形监测针对滑坡区地质、地形情况复杂的特点,建立由D级GPS基准点构成的监测网,分阶段逐次加密监测点。为保证点位精度,设立严格的技术要求,并利用滑坡表观现象、定性定量指标、累计位移数学模型结合专家知识等建立滑坡预警预报机制,针对滑坡变形的情况分别采用堆载、喷锚挂网、预应力锚索三种综合应急治理措施,减小了滑坡下滑速率,保证了滑坡的稳定性,为综合治理提供了较好的施工条件。该数据集为1996-2006年长江三峡库区地表大地的形变监测数据。数据格式为csv格式,观测周期为每月观测一次。其中,1996—2001年数据字段分别为:ID(序号),STARTDATE(采集开始时间),ENDDATE(采集结束时间),QUD(区段),POINTNAME(点名),XP(位移后X坐标,单位:米),YP(位移后Y坐标,单位:米),X0(初始X坐标,单位:米),Y0(初始Y坐标,单位:米),X(X方向水平位移变量,单位:毫米),Y(Y方向水平位移变量,单位:毫米),F(水平位移变量,单位:毫米),FX(变形方向,单位:度),H(垂直位移变量,单位:毫米),X1(X方向水平位移月变量,单位:毫米),Y1(Y方向水平位移月变量,单位:毫米),F1(水平位移月变量,单位:毫米),H1(垂直位移月变量,单位:毫米),FX1(变形方向月变量,单位:度),MONSITE(监测点部位);2002—2006年数据字段分别为:ENDDATE(采集结束时间),STARTDATE(采集开始时间),POINTNAME(点名),QUDUAN(区段),X(X方向水平位移变量,单位:毫米),F(水平位移变量,单位:毫米),Y(Y方向水平位移变量,单位:毫米),DIRECTION(变形方向,单位:度),H(垂直位移变量,单位:毫米),YBLX(X方向水平位移月变量,单位:毫米),YBLF(水平位移月变量,单位:毫米),YBLY(Y方向水平位移月变量,单位:毫米),DIRECTION1(变形方向月变量,单位:度),YBLH(垂直位移月变量,单位:毫米),ID(序号),LOCATION(监测点部位)。

2007年科其喀尔卡尔冰川3200m处气象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07年天山科其喀尔冰川3200m气象站日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80°08′;海拔高度:3212 m;观测项目包括2m、1m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地表、0m、2m、0.5m、1.0m地温。由于传感器故障,部分时段数据有缺失。

2005年浙江临安大气本底站一氧化碳日均值

本数据集包括我国浙江临安大气本底站2005年7月16日-12月31日一氧化碳在线观测日统计数据,可代表同期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氧化碳本底状况,数据集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统计变量包括一氧化碳日平均值、中值、标准差、样本个数、日最大值、日最小值等。

柴达木河流域长时间序列GIMMS植被指数数据集

该数据集为柴达木河流域长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集是主要针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包含1998-2008年每10天合成的四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及10天最大化NDVI,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旬。文件格式:.hfr和.img文件各一个。文件命名规则为:CHN_NDV_YYYYMMDD,其中YYYYMMDD就是该文件代表的当天日期,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件的主要标识。用户用来分析植被指数的后缀名为.IMG和.HDF的遥感影像文件文件,都可以在ENVI和ERDAS软件中打开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地图集:2010年黑河流域遥感镶嵌图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地图集”获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点项目的支持,旨在面向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的数据整理与服务,图集将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而详实的黑河流域背景介绍及基础数据集。

中国第21、24、25次南极考察叶绿素数据

长城湾叶绿素数据,数据以每日单位面积所固定能量来表示。长城湾是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海湾。本数据共包括2004-2005、2007-2009年的测定数据。研究海水中的叶绿素量,是为了掌握海洋资源基础生产量分布的指标。叶绿素是高等植物和其它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叶绿素d、叶绿素f、原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等。

2008年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5600米处气象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08年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5600米处架设的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主要观测要素有气温、湿度、风速和净辐射。利用本数据可提取冰川表面气候变化和净辐射量,研究冰川物质平衡等等。

2004年中国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

宇宙噪声接收机是用来观测电离层D层中的宇宙噪声吸收情况,它可以监测300×300 km范围内的宇宙噪声吸收状况。该数据记录到MO盘片上。数据记录一式两份,按中日两国的极地研究所签署的科学合作协议,中日双方各保留一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4年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

2002/2008/2009年中国南极中山站扫描光度计数据

中山站扫描光度计可以记录沿地磁经线上的三个极光谱线的强度值,这三个谱线分别为427.8, 557.7和630 nm。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2/2008/2009年扫描光度计数据。

黑河流域边界数据集

黑河流域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近30年来,黑河流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流域观测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内陆河研究基地。流域是重要的自然研究单元,但黑河流域边界并不统一,为了便于用户使用数据,我们收集整理了文献中常见的5种黑河流域边界:

1)1985-1986年我国开始将黑河流域作为整体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在基础调查和掌握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早期的黑河流域图,流域面积13.89万km^2。整个流域被划分为三个水文平衡区,分别为:黑河干流水系平衡区、北大河干流水系平衡区和马营-丰乐山前水系平衡区。

2)“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专题“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考虑了县级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在第一个流域边界的基础上利用当时的行政界线对流域边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目前“数字黑河”信息系统( http://heihe.westgis.ac.cn) 公布的黑河流域边界,流域面积12.87万km^2。水文单元的划分继承了原有的思路,共划分为三大水系,分别为东部水系、中部水系和西部水系。

3)在水利部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黑河流域面积被确定为14.29万km^2,水文单元被划分为中西部和东部两个独立的水系,面积分别为2.7万km2和11.6万km^2。

4)在2002-2006年开展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黄河流域(片)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组于2005年编制《西北诸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简要报告》,以水资源二级区和三级区为单位,完成了一系列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的统计表格和图件。在这次综合规划中,黑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5.17万km^2,该方案并没有给出更加详细的子流域划分方案;

5)基于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SRTM 和 ASTER GDEM),利用GIS水文分析方法确定的黑河流域边界。该边界经过了遥感和实地考察验证,在流域边界确定和子流域划分过程中同时还考虑了现代水资源利用现状。

全球1:100万多边形河流数据集(2013年)

数据集为全球1:100万多边形河流数据集,包括全球多边形河流空间分布及其属性数据。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

比例尺为 1:100万

字段1:NAME (河流名称) 数据类型:Text(75)

字段2:TYPE (类型) 数据类型:Text(40)

字段3:Shape_Leng (长度) 数据类型:DOUBLE(0)

字段4:Shape_Area (长度) 数据类型:DOUBL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