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集为全球100万机场的空间分布,主要包括机场的名称和空间经纬度。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
比例尺为 1:100万
字段1:NAME(机场名称) 数据类型:Text(100)
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1990年的1:70万土地覆被数据。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分类系统的一级类与IPCC系统保持一致共6类(林地、草地、湿地、耕地、人工表面、其他),二级类采用了由FAO的LCCS生成的具有全球统一代码的38个类型。
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1990年的1:70万土地覆被数据。主要数据源有: 1.1990年代土地利用数据2.与土地利用数据同期陆地卫星精纠正分县假彩色合成影像 3.辅助数据包括1:50万草地资源图(矢量)、1:100万土壤类型图(矢量)、1:100万植被类型图(扫描)等。
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姑海(N25°59′37.5″,E103°13′43.32″)2016年日降雨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来自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
SRTM(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地理空间情报局及德国和意大利的航天机构于2002年2月开始执行的。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搭载SRTM系统共计进行了222小时23分钟的数据采集工作,获取了北美60度至南纬56度之间,面积超过1.19亿km2的9.8万亿字节的雷达影像数据,费改地球表面80%以上,该数据集覆盖中国全境。耗费两年时间处理,最终获得平面经度为±20m,高程经度为±16m的全球数字高程模型(DEM)
黑河流域植被物候数据集提供了2012年至2015年遥感物候产品。其空间分辨率为1km,投影类型为正弦投影。该数据采用MODIS LAI产品MOD15A2作为物候遥感监测数据源,MODIS陆地覆盖分类产品MCD12Q1作为辅助数据集进行提取。
本数据集为东川泥石流站2013年雨量日观测数据,包括七处观测点:阴家凹(N26°16′6.9″,E103°10′2.3″)、观测楼(N26°14′43.7″,E103°08′1.7″)、背阴山(N26°15′48.6",E103°9′22.32")、蚂蚁坪(N26°16′3.5″,E103°12′6.8″)、李家垭口(N26°17′6.5″,E103°10′19.2″)、弯房子(N26°14′4.7″,E103°11′24.4″)和王家垭口(N26°16′59.2″,E103°11′16.7″)。观测数据来自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两种观测形式,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1.每天的降水都处理成日雨量。 2.泥石流发生日的降水处理成2分钟雨量。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
对上甸子站2018年采集的分钟级二氧化氮浓度数据首先进行观测员级质控;其次,在数据质控软件支持下经专家级质控生成小时数据;再由小时数据合成日数据集。日数据集包括采集时间(CollectTime)、设备名称(DeviceName)、数据值(DataValue)、最大值(DataValueMax)、最大值出现时间(DataValueTMx)、最小值(DataValueMin)、最小值出现时间(DataValueTMn)等信息,可进行主要大气污染气体二氧化氮数据的日变化分析等应用。
本次冰湖编目受到: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 and 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 Programme/Regional Resources centre, Asia and The Pacific (UNEP/RRC-AP),Cold and Arid Regio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AREERI) 的联合支持。
1、冰湖编目采用landsat(TM,ETM),Aster等遥感数据,反映喜马拉雅地区2004年的冰湖现状。
2、冰湖编目覆盖:喜马拉雅山地区Pumqu(Arun),Rongxer (Tama Koshi),Poiqu(Bhote-Sun Koshi),Jilongcangbu (Trishuli),Zangbuqin(Budhigandaki),Majiacangbu (Humla Karnali)等流域
3、冰湖编目内容包括:冰湖编目、冰湖类型、冰湖朝向、冰湖宽度、冰湖面积、冰湖深度、冰湖长度等属性
4、数据投影信息:
Projection::Transverse_Mercator
False_Easting:500000.000000
False_Northing:0.000000
Central_Meridian:87.000000
Scale_Factor:0.999600
Latitude_Of_Origin:0.000000
Linear Unit:Meter(1.000000)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GCS_WGS_1984
Angular Unit: Degree (0.017453292519943299)
Prime Meridian:Greenwich (0.000000000000000000)
Datum:D_WGS_1984
Spheroid:WGS_1984
Semimajor Axis:6378137.000000000000000000
Semiminor Axis:6356752.314245179300000000
Inverse Flattening:298.257223563000030000
详细数据说明请参考文档及报告
本数据集包括了我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观象台观测数据,为瓦里关1994—2013年地面臭氧在线观测日均值数据集.中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始建于1994年,位于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设在大陆腹地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它的建立填补了全球大气监测网(GAW)在欧亚大陆内的空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由中国政府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投资建设,并由中国气象局负责运行管理。以温室气体和大气臭氧监测为主的综合大气本底基准监测;卤代温室气体是分子中含有卤素原子(氟、氯等)的温室气体的总称,几乎全部由人类活动产生,主要用作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清洗剂、灭火剂、溶剂、绝缘材料等,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SF6、HFCs、PFCs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CFCs、HCFCs等,约占长寿命温室气体辐射强迫的12 %。中国气象局于1996年开始瓦里关站SF6采样观测,2006年开始上甸子站卤代温室气体在线观测,2010年起在5站陆续开展科研采样分析。2013年瓦里关和上甸子站大气SF6平均浓度分别为8.10±0.12ppt和8.12±0.10ppt,均达观测以来最高。
本数据集为云南蒋家沟蚂蚁坪(N26°16′3.5″,E103°12′6.8″)2017年日降雨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来自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
QuickBird卫星2001年10月18日由美国Digital Globe公司发射,有4个多光谱波段和1个全色波段,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为0.61m,多光谱波段空间分辨率为2.5m,幅宽为16.5*16.5km。
黑河流域目前有2景QuickBird遥感影像。获取时间和覆盖范围分别为:2004-03-23,覆盖张掖地区;2004-08-08,覆盖大野口、排露沟流域。
产品级别为L2级,经过系统几何校正。
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长城站位于乔治岛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它面临民防湾中的一条小湾,这条小湾已被中国南极考察队命名为长城湾。本数据集为南极长城湾1999-2000年水样抽滤记录观测数据。
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在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建立了中国1:10万土地利用影像和矢量数据库。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
该数据由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直接裁剪得到。黑河流域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流域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26个二级类;数据类型为矢量多边形,以Shape格式存储;数据投影有两种:WGS84/ALBERS;数据范围覆盖新的黑河流域边界(缺外蒙古数据)。
土地利用分类属性: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属性编码 空间分布位置
耕地 水田 113 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盆地、河谷川地
耕地 水田 112 分布在丘陵河谷窄谷台地或滩地上(有灌溉条件)
耕地 水田 111 主要分布在山区山间河谷窄谷台地或滩地上(有较好的灌溉条件)
耕地 旱地 124 主要分布在山区,坡度一般都大于25度(属于陡坡坡挂地),应退耕还林。
耕地 旱地 123 主要分布在盆地、山前带、河流冲积、洪积或湖积平原(水源短缺灌溉条件差)。
耕地 旱地 122 主要分布在丘陵区(陕、甘、宁、青均有)。一般状况下地块分布在丘陵的缓坡以及墚、卯之上。
耕地 旱地 121 主要分布在山区,海拔在4000米以下的山坡(缓坡、山腰、陡坡台地等)及山前带上。
林地 有林地(乔木) 21 主要分布在高山(海拔4000米以下)或中山坡地、谷地两坡、山顶、平原等。在青海南山、祁连山均有。
林地 灌木林地 22 主要分布在较高的山区(4500米以下),多数分布山坡和山谷及沙地。
林地 疏林地 23 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平原及沙地、戈壁(壤质、沙砾质)边缘。
林地 其他林地 24 主要分布在绿洲田埂,河边、路边及农村居民点周围。
草地 高覆盖草地 31 一般分布在山区(缓坡)、丘陵(陡坡)及河间滩地、戈壁、沙地丘间等。
草地 中覆盖草地 32 主要分布在较干燥地方(隔壁低洼地和沙地丘间地等)。
草地 低覆盖草地 33 主要生长在较干燥地方(黄土丘陵上和沙地边缘)。
水域 河渠 41 主要分布在平原、川间耕地以及山间沟谷内。
水域 湖泊 42 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区。
水域 水库坑塘 43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山间低地和沙地丘间低地内。
水域 冰川及永久性积雪 44 主要分布在平原、川间谷内,周围有居民地和耕地。
水域 河滩地 46 主要分布在(4000以上)高山顶部。
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本数据集为南极长城站冰川温度观测数据。
宇宙噪声接收机是用来观测电离层D层中的宇宙噪声吸收情况,它可以监测300×300 km范围内的宇宙噪声吸收状况。该数据记录到MO盘片上。数据记录一式两份,按中日两国的极地研究所签署的科学合作协议,中日双方各保留一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2年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
该数据集三峡站观测年报(2009年)内容包括白水河滑坡、八字门滑坡、树坪滑坡、新滩滑坡、链子崖危岩体专业监测情况,人员队伍、仪器设备、专业监测等任务的完成情况、监测滑坡变形情况以及发生变形的重点滑坡等信息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
该数据包括了SWAT模型运行所需要的基础地形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地面覆盖数据等。所有的图件和相关的点位坐标(气象站,水文站)都采用了和我国基础地形图相一致的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坐标体系。数据内容包括:
a) 基础地形数据包括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流域河网。DEM格网的大小为50*50m,流域河网是从1:10万地形图上将水系手工数字化得到。
b) 土壤数据:包括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和土壤类型空间分布资料。数字土壤图比例尺为1:100万,将其转为ESRI 的grid格式,格网大小为50*50m。每个土壤剖面可以最多分到10层。模型要求的土壤质地采样指标采用了美制标准。参数来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以及来自相关文献。
c) 气象数据:
(1) 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的数据来源于流域内部和周边地区祁连、山丹、托勒、野牛沟、张掖五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时段为1999~2001年。
(2) 降水:雨量数据来源于流域内部和周边地区俄博(1990~1996)、肃南(1990~2000)、祁连(1990~2000)、莺落峡(1990~2000)、札马什克(1990~2000)5个水文站以及山丹(1999~2001)、托勒(1999~2001)、野牛沟(1999~2001)、张掖(1999~2001)、祁连县(1999~2001)4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
(3) 风速、相对湿度:风速、相对湿度来源于山丹、托勒、野牛沟、张掖、祁连县5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时段为1999~2001。
(4)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没有相应的观测数据,由模型模拟产生。
d) 土地利用/地面覆盖:1995年土地利用数据,比例尺为1:10万。将其转为ESRI的grid格式,格网大小为50*50m。
e) 气象数据模拟工具(weather generator)数据库:SWAT模型的气象数据模拟工具可以在没有实际日观测数据的情况下,根据多年逐月统计资料模拟计算出模型运行所需要的逐日气象输入数据,也可进行观测资料不全时的插补。气象数据来自周边气象站。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地图集”获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点项目的支持,旨在面向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的数据整理与服务,图集将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而详实的黑河流域背景介绍及基础数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