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包括我国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2004和2005年二氧化硫在线观测月统计数据,可代表同期我国京津冀地区的二氧化硫本底状况,数据集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统计变量包括二氧化硫月平均值、中值、标准差、样本个数、月最大值、月最小值等。
该数据集是“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1978-2012)”的升级版本。 制作该数据集的源数据与上一版本存在差异,由于AMSR-E在2011年停止运行,从2008年到2016年的雪深采用SSMI/S传感器的亮度温度进行提取。本数据集提供1979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逐日的中国范围的积雪厚度分布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0.25度。用于反演该雪深数据集的原始数据来自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NSIDC)处理的SMMR(1979-1987年),SSM/I(1987-2007年)和SSMI/S(2008-2016)逐日被动微波亮温数据(EASE-Grid)。由于三个传感器搭载在不同的平台上,所以得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的系统不一致性。通过对不同传感器的亮温进行交叉定标提高亮温数据在时间上的一致性。然后利用车涛博士在Chang算法基础上针对中国地区进行修正的算法进行雪深反演。具体反演方法参考数据说明文档“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1979-2016)介绍.doc”。该数据集是经纬度投影,每天一个文件,文件命名方式为:年+天,如1990001表示1990年第一天,1990207表示1990年第207天。详细数据说明请参考数据文档。
本数据包含五道梁2005年气象观测数据。数据包含不同梯度风速数据、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温湿度等观测要素,各数据采样频率为30分钟,采样日期为2005年5月21日-12月31日
本数据集为1970年代、1990年代、2000年、2010年塔里木河绿洲数据,包含塔里木河绿洲的 (13)tm_oasis_1970 (14)tm_oasis_1990 (15)tm_oasis_2000 (16)tm_oasis_2010
主要包括新疆境内野生和引种的408种(包括229亚种、变种与变形)高等植物的多样性信息,采用标准化方法建立新疆植物资源数据库。主要来源于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从事植物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历年整理收集的植物数据整理得来。
本数据为黑河上游年均径流量重建序列,数据采集地点为黑河上游地区,重建序列时间为1000-2008年,旨在研究祁连山地区历史气候变化过程,正确评价20世纪气候变化。
本数据表共有2字段:字段1:年份,数据类型:日期型;字段2:年径流量,
在2014年2月对南极长城站临近长城湾与阿德雷湾进行了10个站位的海水采集,过滤后水样,通过自动营养盐分析仪分析获得营养盐数据。海洋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产量并被其摄取最多的矿物盐类,包括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和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铵盐。营养盐一般指海水中无机氮、磷、硅。海水中营养盐的含量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参数。
数据为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覆盖数据集,来源于2000年"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属性字段包括:Area(面积)、Perimeter(周长)、 Code(土地编码)、Name(土地类型)
本数据集为天山科其喀尔冰川3400m气象站2008年日观测资料,坐标:N 41°44′,E 080°07′;海拔高度:3433 m;观测项目包括2m气温(℃)、2m湿度(%)、2m风速(m/s)、2m风向(deg)。
该数据集为疏勒河长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集是主要针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包含1998-2008年每10天合成的四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及10天最大化NDVI,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旬。
文件格式:.hfr和.img文件各一个。文件命名规则为:CHN_NDV_YYYYMMDD,其中YYYYMMDD就是该文件代表的当天日期,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件的主要标识。用户用来分析植被指数的后缀名为.IMG和.HDF的遥感影像文件文件,都可以在ENVI和ERDAS软件中打开。
该数据集包括明朝、清朝和民国三个时期的古居民点、渠道及绿洲分布矢量数据。
共包括15个矢量数据、15个图及1个绿洲面积统计表 (1)明前居民点、渠道及绿洲分布矢量数据 (2)明后居民点、渠道及绿洲分布矢量数据 (3)清初居民点、渠道及绿洲分布矢量数据 (4)清末居民点、渠道及绿洲分布矢量数据 (5)民国居民点、渠道及绿洲分布矢量数据 (6)明前居民点、渠道及绿洲分布图 (7)明后居民点、渠道及绿洲分布图 (8)清初居民点、渠道及绿洲分布图 (9)清末居民点、渠道及绿洲分布图 (10)民国居民点、渠道及绿洲分布图
数据集旨在研究黑河流域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数据的空间范围为黑河流域,投影方式为横轴墨卡托投影系统,可用ArcGIS等GIS软件打开。
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5年的1:70万土地覆被数据。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分类系统的一级类与IPCC系统保持一致共6类(林地、草地、湿地、耕地、人工表面、其他),二级类采用了由FAO的LCCS生成的具有全球统一代码的38个类型。
本数据集为甘肃省1:10万基础数据,主要包括:Gansu_City_point(城市居民点)、Gansu_County_point(县镇居民点)、Gansu_Town_point(乡镇居民点)、Gansu_Village_point(乡村居民点)、Gansu_Provincial_boundary(省界)、Gansu_Prefecture_boundary(城镇界)、Gansu_County_boundary(县界)、Gansu_Village_boundary(乡镇界)、Gansu_Rivers(河流)、Gansu_Road(道路)、Gansu_Soil_100k(土壤类型)、Gansu_Vegetation(植被) 根据2012年乡镇区划图、专题图及高分辨率影像提取。
比例尺为 1:10万
1、Gansu_City_point(城市居民点):NAME(Text、60)城市名称、 Code(Text、30)城市点编码(444001)
2、Gansu_County_point(县镇居民点):NAME(Text、60)城市名称、 Code(Text、30)县镇居民点编码(444002)
3、Gansu_Town_point(乡镇居民点):NAME(Text、60)城市名称、 Code(Text、30)乡镇居民点编码(444003)
4、Gansu_Village_point(乡村居民点):NAME(Text、60)城市名称、 Code(Text、30)乡村居民点编码(444004)
5、Gansu_Rivers(河流):NAME(Text、30)河流名称、 Shape_leng(Double、18)河流长度、Code(Text、30)河流编码(333001)
6、Gansu_Rode(道路):NAME(Text、48)道路名称、 rf(Text、16)道路等级、Shape_Leng(Double)道路长度、Code(Text,30)道路编码(222001)
7、Gansu_County_boundary(县区界):NAME(Text、50)县区界名称、 Code(Text,50)县区编码(111003)
8、Gansu_Prefecture_boundary(城市界):NAME(Text、50)城市界名称、 Code(Text,50)城市界编码(111002)
9、Gansu_Provincial_boundary(省界):NAME(Text、50)省界名称、 Code(Double,19)省界编码(111001)
10、Gansu_Village_boundary(乡镇界):NAME(Text、100)乡镇界名称、 Code(Text,50)省界编码(111004)
11、Gansu_Landuse(土地利用):土地类型(Text、254)土地利用类型、 Code(Double,15)
12、Gansu_Soil_100k (土壤):SOILCODE(Double、13)土壤编码、剖面编码(Long)剖面编码、亚类名称(Text,23)亚类名称、Pro_NAME(Text,9)地区名称、剖面厚度(Double,10)剖面厚度、石砾(Text,7)石砾、粗砂(Double,9)粗砂、细砂(Double,9)细砂,粉砂(Double,9)粉砂,粘粒(Double,9)粘粒,有机质(Double,9)有机质,PH_H2O(Double,9)、PH_H2O(Double,9)、PH_KCL(Text,8)、全氮(Double,10)、全磷(Double,10)、全钾(Double,8)
13、Gansu_Vegetation(植被):VEGE_ID(Text、30)植被编码、新编号(Text,13)新编码、植被群系和(Text,131)植被系名称、植被型编号(Short)植被型编号、植被型(Text,50)植被类型名称、植被型组编(Text,4)植被类型组编码、植被型组(Text,12)植被类型组名称、植被大类(Text,10)植被大类名称,VEGETATI_2(Text,245)英文植被系和名称,VEGETATI_3(Text,108)英文植被类型名称,VEGETATI_4(Text,211)英文植被组名称,VEGETATI_5(Text,23)英文植被大类名称
本数据集为2015年喀尔冰川大本营气象塔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080°10′;海拔高度:3007 m;观测要素:2m、4m和10m的风速风向和温度相对湿度,高度为3.5m的净全辐射(包括入射及反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高度1.5m的气压,深度分别为0m、0.2m和0.4m的土壤热通量、深度分别为0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地温和深度分别为0.05m、0.2m、0.4m、0.6m、0.8m、1.0m、1.5m、2.0m的土壤含水量,各要素均为日平均值(辐射为日总量),量纲及单位标注于数据列中。
宇宙噪声接收机是用来观测电离层D层中的宇宙噪声吸收情况,它可以监测300×300 km范围内的宇宙噪声吸收状况。该数据记录到MO盘片上。数据记录一式两份,按中日两国的极地研究所签署的科学合作协议,中日双方各保留一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8年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
该数据集主要是2002-2004年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所采集的关于干沉降、新降雪、消融、气溶胶等四类数据。本数据集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002-2004年对比分析数据。天山一号冰川属双支冰斗山谷冰川、长2.2公里、平均宽度500米、面积1.828平方公里、最大厚度140米、最高点海拔4476米、年均运动速度约5米、冰舌末端海拔3734米、雪线平均高度为4055米、朝向东北、主流呈“S”型。
本数据集为天山科其喀尔冰川3200m气象站2009年日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080°08′;海拔高度:3212 m;观测项目包括2m、1m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地表、0m、2m、0.5m、1.0m地温。由于传感器故障,个别时段数据有缺失。
本数据集包括中国地区2002-2008年,经纬度投影,0.25度分辨率的被动微波遥感亮度温度数据。
1、数据处理过程:
NSIDC produces AMSR-E gridd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ata by interpolating AMSR-E data (6.9 GHz, 10.7 GHz, 18.7 GHz, 23.8 GHz, 36.5 GHz, and 89.0 GHz) to the output grids from swath space using an Inverse Distance Squared (ID2) method。
2、数据格式:
Brightness temperature files: two-byte unsigned integers, little-endian byte order
Time files: two-byte signed integers, little-endian byte order
3、数据命名:
ID2rx-AMSRE-aayyyydddp.vnn.ccc(China-ID2r1-AMSRE-D.252002170A.v03.06V)
ID2 Inverse Distance Squared
r1 Resolution 1 swath input data
AMSRE Identifies this an AMSR-E file
D.25 Identifies this as a quarter degree file
yyyy Four-digit year
ddd Three-digit day of year
p Pass direction (A = ascending, D = descending)
vnn Gridded data version number (for example, v01, v02, v03)
ccc AMSR-E channel indicator: numeric frequency (06, 10, 18, 23, 36, or 89) followed by polarization (H or V)
4、切割范围:
Corner Coordinates:
Upper Left ( 60.0000000, 55.0000000) ( 60d 0"0.00"E, 55d 0"0.00"N)
Lower Left ( 60.0000000, 15.0000000) ( 60d 0"0.00"E, 15d 0"0.00"N)
Upper Right ( 140.0000000, 55.0000000) (140d 0"0.00"E, 55d 0"0.00"N)
Lower Right ( 140.0000000, 15.0000000) (140d 0"0.00"E, 15d 0"0.00"N)
Center ( 100.0000000, 35.0000000) (100d 0"0.00"E, 35d 0"0.00"N)
Origin = (60.000000000000000,55.000000000000000)
5、数据投影:
GEOGCS["WGS 84",
DATUM["WGS_1984",
SPHEROID["WGS 84",6378137,298.257223563,
AUTHORITY["EPSG","7030"]],
TOWGS84[0,0,0,0,0,0,0],
AUTHORITY["EPSG","6326"]],
PRIMEM["Greenwich",0,
AUTHORITY["EPSG","8901"]],
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
AUTHORITY["EPSG","9108"]],
AUTHORITY["EPSG","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