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集为全球1:100万高速及其他道路数据,包括全球高速公路、其他道路及其属性数据。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
比例尺为 1:100万
字段1:NAME (公路名称) 数据类型:Text(254)
字段2:TYPE (公路类型) 数据类型:Text(254)
本数据集为利用红外光谱仪BOMEM MR304在张掖市区、机场、荒漠、小满镇五星村加密观测区等地测量的8-14µm典型地物的热红外波谱数据。
高亚洲是以青藏高原为主要区域的亚洲高海拔地区,是中低纬度高山积雪的重要分布区,其积雪的动态变化对水和能量平衡及区域气候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季节性积雪具有赋存时间短、雪层较薄的特点,在对水循环等问题的理解中,迫切需要日时间尺度的积雪覆盖度动态监测数据。本数据集基于空间分辨率为500m的MODIS归一化积雪指数数据,结合地形和多种云覆盖下积雪覆盖度估算算法的优势,实现云覆盖条件下的积雪覆盖度再估算,满足高亚洲地区逐日少云(<10%)数据产品的生产要求,构建了2002~2018年高亚洲地区MODIS逐日积雪覆盖度数据集。选取无云条件下的二值积雪产品作为参考,通过云量分布和积雪总面积的时空对比,表明该产品的时空特征和二值产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2013年冬季为例,当积雪覆盖度大于50%时,其相关性可达0.8628。本数据集可为高亚洲地区的积雪动态监测、气候环境、水文和能量平衡、灾害评估等研究提供逐日积雪覆盖度数据。当前,数据已经被中山大学、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遥感所、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学生用作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撰写以及用作与其他积雪产品数据精度评估等方面。
滑坡变形监测数据是反映滑坡发生、发展、演化过程的最显著的参量,是滑坡监测预警必要的基础数据。该数据集记录了三峡库区滑坡2001年变形监测数据;该滑坡的监测内容主要为地表位移监测、钻孔测斜监测、地下水位监测;该数据集包括滑坡年报、地表位移GPS监测成果、地下水监测表、滑坡降雨量、长江水位及气温观测数据资料等内容
中国南极格罗夫山考察路线数据包括点位编号、经纬度、高程、标记等信息、数据集为点数据集。格罗夫山考察路线采集时间:2010年4月12日,采集地:人工制作,无采集地信息,采集人:刘健,数据处理软件:ArcGIS 数据说明:属性数据、投影文件、空间索引文件、空间索引文件、几何特征文件、几何特征索引文件。 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格罗夫山2010-2011年考察路线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我国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2004年1月17日-2005年12月31日二氧化硫在线观测日统计数据,可代表同期我国京津冀地区的二氧化硫本底状况,数据集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统计变量包括二氧化硫日平均值、中值、标准差、样本个数、日最大值、日最小值等。
在2006年启动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西部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最新的遥感数据进行第二次冰川编目的编制。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采用当前国际通用的遥感和GIS方法,以美国Landsat TM/ETM+遥感卫星数据为冰川边界描绘主要数据源,并以SRTM V4数据为冰川高程属性提取数据源。裸冰区冰川边界的提取方法采用国际认可的高效波段比值阈值分割方法来进行,并以自主研发的冰川区山脊线提取方法来提取冰川区分冰岭,结合结果的人工修订,进而形成最终的冰川边界数据。同时,基于通用的GIS算法,来计算冰川的面积、周长等几何属性及最大、最小及平均等高程属性。野外GPS测量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验证结果显示,基于第二次中国编目中所用方法获取的冰川边界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冰川面积精度,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对冰川编目数据的精度要求。 截止2013年底,基于Landsat影像的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完成了西部地区86%地区的冰川编目,共解译出冰川42370条,总面积43102.58km2。未完成部分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地区和念青唐古拉山中东段等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受印度季风影响,具有很高降水量并且常年被积雪和云覆盖,无云无雪的优质遥感影像很难获取。可获取的优质遥感影像大多是在2000-2005年间拍摄。为保证成果数据时间上的统一性,这些地区的冰川编目未依据这些影像进行编制。目前这些地区的冰川编目还在基于最新的Landsat-8/OLI传感器的数据处于编制过程中,并将于编制完成后向社会发布。在目前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集中,青藏高原东南部等二次编目未完成区域的数据用最新数字化和更新的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集(许君利 et al. in Review)代替,总计使用第一次编目数据集中的冰川6201条,面积8753.5km2。
本数据集为唐古拉冬克玛底冰川5700米处架设的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主要观测要素有气温、湿度、风速和水汽压。利用本数据可提取冰川表面气候变化,研究冰川物质平衡等等。
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2000年的1:70万土地覆被数据。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分类系统的一级类与IPCC系统保持一致共6类(林地、草地、湿地、耕地、人工表面、其他),二级类采用了由FAO的LCCS生成的具有全球统一代码的38个类型。
1.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水文气象观测网数据集(7号点-平川桥径流观测数据2013年)
2.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3日至11月24日,2013年9月6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4号点的河流水位和流速观测数据。
3.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7月12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胡杨林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
4.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22日至2013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张掖湿地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
5.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下层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
6.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7月10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裸地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
7.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上层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
8.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7月12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混合林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四道桥,下垫面是胡杨与柽柳。
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神沙窝沙漠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沙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9330E, 38.78917N,海拔1594.00m。
9.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12月29日至2013年11月19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阿柔超级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草达坂村,下垫面是高寒草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643E, 38.0473N,海拔3033m。
10.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26日至2013年11月2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张掖湿地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4640E, 38.97514N,海拔1460.00m。
11.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7月6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四道桥超级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四道桥,下垫面是柽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74E, 42.0012N,海拔873 m。
12.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8月12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大沙龙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下垫面是沼泽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8.9406E, 38.8399N,海拔3739 m。
13.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5月25日至9月15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大满超级站上层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内,下垫面是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3E, 38.85551N,海拔1556.06m。
14.该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7月14日至2013年12月1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农田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四道桥,下垫面是甜瓜。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38E, 42.0048N,海拔875m。
15.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6日至9月15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花寨子站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1860E,38.76519N,海拔1731.00m。
16.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25日至9月26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湿地站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4640E, 38.97514N,海拔1460.00m。
16.该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裸地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四道桥,下垫面是裸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26E, 41.9993N,海拔878m。
18.该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巴吉滩戈壁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戈壁。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0420E, 38.91496N,海拔1562.00m。
19.该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花寨子荒漠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荒漠。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1860E, 38.76519N,海拔1731.00m。
20.该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7月6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四道桥超级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四道桥,下垫面是柽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374E, 42.0012N,海拔873 m。
21.该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下游胡杨林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四道桥,下垫面是胡杨林。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1.1236E, 41.9928N,海拔876m。
22.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26日至2013年11月2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张掖湿地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湿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44640E, 38.97514N,海拔1460.00m。
23.该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8月12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上游大沙龙站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青海省祁连县,下垫面是沼泽草甸。观测点的经纬度是98.9406E, 38.8399N,海拔3739 m。
24.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24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花寨子荒漠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荒漠。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18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巴吉滩戈壁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下垫面是戈壁。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0420E, 38.91496N,海拔1562.00m。
数据集为全球100万补充等高线数据集,补充中间等高线,间隔为500米。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
比例尺为 1:100万
字段1:ELEVATION (等高线间距) 数据类型:Long Integer(10)
字段2:Shape_Leng (长度) 数据类型:Double(0)
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本数据集为南极长城站1988—1989亚硝酸盐测定数据。
本数据集为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大本营气象数据和降水量数据,采集收集时间为2009年8月11日-2009年12月31日的逐日降水量数据。
中国长序列地表冻融数据集——决策树算法(1987-2009)是利用被动微波遥感 SSM/I亮度温度资料通过决策树分类提取得到。
该数据集采用EASE-Grid投影方式(等积割圆柱投影,标准纬线为±30°),空间分辨率25.067525km,提供逐日的中国大陆主体部分的地表冻融状态分类结果。数据集按年份存放,共由23个文件夹组成,从1987到2009。每个文件夹里包含当年的逐日地表冻融分类结果,为ASCII码文件,命名规则为:SSMI-frozenYYYY.txt,其中YYYY代表年,代表儒略日(001~365/366)。冻融分类结果txt文件可直接用文本程序打开察看,还可用ArcView + Spatial Analyst扩展模块或者Arcinfo的Asciigrid命令打开。
提取地表冻融的原始数据来源于由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NSIDC)处理的1987 年以来的逐日被动微波数据,这一数据集采用EASE-Grid(等面积可扩充地球网格)作为标准格式。
中国地表冻融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决策树算法(1987-2009)属性由该数据集的时空分辨率、投影信息、数据格式组成。
时空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为逐日,空间分辨率为25.067525km,经度范围为60°~140°E,纬度为15°~55°N。
投影信息:全球等积圆柱EASE-Grid投影,关于EASE-Grid投影的详细信息见数据准备中关于这种投影的说明。
数据格式:数据集由1987到2009共23个文件夹组成,每个文件夹里包括当年的逐日地表冻融分类结果,按日存储为txt文件。文件命名规则:例如SMI-frozen1994001.txt代表1994年第1天的地表冻融分类结果。该数据集的ASCII码文件是由头文件和主体内容构成。头文件包括行数、列数、x-轴左下点坐标、y-轴左下点坐标、栅格大小、无数据区标值等6行描述信息组成;主体内容为根据行数列数组成的二维数组,以列为优先进行排列,数值为整数型,从1到4,1代表冻结,2代表融化,3代表沙漠,4代表降水。因为该数据集中的所有ASCII码文件所描述的空间为我国全国范围,所以这些文件的头文件是不变的,现将头文件摘录如下(其中xllcenter, yllcenter和cellsize单位为m):
ncols 308
nrows 166
xllcorner 5778060
yllcorner 1880060
cellsize 25067.525
nodata_value 0
该数据集中的所有ASCII码文件可以直接用文本程序(如记事本)打开。除了头文件,主体内容为数值表征地表冻融的状态:1代表冻结,2代表融化,3代表沙漠,4代表降水。如果要用图示来显示的话,我们推荐用ArcView + 3D 或 Spatial Analyst 扩展模块来读取,在读取过程中会生成grid格式的文件,所显示的grid文件就是该ASCII码文件的图形表达。读取方法:
[1] 在ArcView软件中添加3D或Spatial Analyst扩展模块,然后新建一个View;
[2] 将View激活,点击File菜单,选择Import Data Source选项,弹出Import Data Source选择框,在此框中的Select import file type:中选择ASCII Raster,自动弹出选择源ASCII文件的对话框,点击寻找该数据集中的任一个ASCII文件,,然后按OK键;
[3] 在Output Grid对话框中键入的Grid文件名字(建议使用有意义的文件名,以便以后自己查看)和点击存放此Grid文件的路径,再次按Ok键,然后按Yes(要选择整型数据),Yes(把生成grid文件调入到当前的view中)。生成的文件可以按照Grid文件标准进行属性编辑。这样就完成了显示将ASCII文件显示成Grid文件的过程。
[4] 批处理时,可以使用ARCINFO的ASCIIGRID命令,编写成AML文件,再用Run命令在Grid模块中完成:
Usage: ASCIIGRID
滑坡变形监测数据是反映滑坡发生、发展、演化过程的最显著的参量,是滑坡监测预警必要的基础数据。八字门滑坡位于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长江北岸支流香溪河(在河口处呈南北走向,与长江近直交)右岸河口处。三峡水库淹没滑坡体前缘55~135m段。地理坐标:经度110°45′30″,纬度30°58′16″,八字门滑坡位于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长江北岸支流香溪河(在河口处呈南北走向,与长江近直交)右岸河口处。三峡水库淹没滑坡体前缘55~135m段。地理坐标:经度110°45′30″,纬度30°58′16″
云南蒋家沟背阴山(N26°14′34.68″,E103°08′47.33″)2010-2014年日降雨观测数据,单位毫米(mm)。观测数据来自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翻斗式自动雨量计两种观测形式,为连续观测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1.每天的降水都处理成日雨量。 2.泥石流发生日的降水处理成10分钟雨量。观测数据可以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资料配合使用,是研究泥石流形成和泥石流预报的珍贵资料。
伊洛瓦底江流域冰湖数据根据2005年左右的ETM遥感影像,参考Spot及GeoEye-1等高分辨率影像采集而来,数据集为伊洛瓦底江流域10万流域边界、冰湖、河流数据空间及属性数据,包括以下文件:Irrawaddy_Boundary, Irrawaddy_Glacical_Lakes,Irrawaddy_Rivers。 冰湖属性中,冰川到冰湖的距离(dist2gr)有些是没有对应冰川的,值是0;冰湖朝向(gl_orient)有些湖是没有朝向的在,值是0。
比例尺为 1:10万
量纲:
gl_Length(冰湖长度):公里;gl_area(冰湖面积):平方公里
字段1:Basin_Code(流域名称)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2:gl_coad(冰湖编码)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3:Longitude(冰湖经度)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4:longitude (冰湖纬度)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5:altitude(高程点) 数据类型:Number(19)
字段6:gl_area(冰湖面积) 数据类型:Number(19)
字段7:gl_Length(冰湖长度) 数据类型:Number(19)
字段8:gl_class(冰湖等级)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9:datasource (影像)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10:gl_orient (冰湖朝向) 数据类型:String(254)
字段11:dist2gr (冰湖到冰川的距离) 数据类型:Number(19)
字段12:Ds_date1 (影像时间) 数据类型:Date(8)
数据集为柴达木流域HWSD土壤质地数据集,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所构建的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HWSD), 该数据库于2009年3月26日发布了1.1版本。数据分辨率为1km。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为FAO-90。土壤属性表主要字段包括: SU_SYM90(FAO90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名称) SU_SYM85(FAO85分类) T_TEXTURE(顶层土壤质地) DRAINAGE(19.5); ROOTS:String(到土壤底部存在障碍的深度分类); SWR:String (土壤含水量特征); ADD_PROP: Real (土壤单元中与农业用途有关的特定土壤类型); T_GRAVEL:Real (碎石体积百分比);T_SAND: Real (沙含量); T_SILT: Real (淤泥含量); T_CLAY:Real (粘土含量); T_USDA_TEX: Real (USDA土壤质地分类); T_REF_BULK: Real (土壤容重); T_OC: Real (有机碳含量); T_PH_H2O:Real (酸碱度) T_CEC_CLAY:Real (粘性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CEC_SOIL: Real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T_BS:Real (基本饱和度); T_TEB: Real (交换性盐基); T_CACO3: Real (碳酸盐或石灰含量) T_CASO4: Real (硫酸盐含量); T_ESP: Real (可交换钠盐); T_ECE: Real (电导率)。其中以T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上层土壤属性(0-30cm),以S_开头属性字段表示下层土壤属性(30-100cm)(FAO 2009)。该数据可为地球系统建模者提供模型输入参数,农业角度可用来研究生态农业分区,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
数据集为全球100万国家行政边界数据集,包括全球各国行政边界空间分布及其属性数据。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
比例尺为 1:100万
字段1:ENG_NAME (英文名称) 数据类型:Text(100)
字段2:CONTINENT (州名称) 数据类型:Text(50)
字段3:CNTRY_CODE(州简称) 数据类型:Text(10)
字段3:TYPE(类型) 数据类型:Text(75)
字段4:Shape_Leng (长度) 数据类型:Double(0,0)
字段5:Shape_Area(面积) 数据类型:Double(0,0)
Randolph冰川目录(RGI)是GLIMS发布的全球冰川轮廓的完整目录,目前共发布6个版本:2012年2月发布1.0,2012年6月发布2.0,2013年4月发布3.0,2014年12月发布4.0,2015年7月发布5.0,2017年7月发布6.0。
本数据集为3.2(修正版,2013年8月),包括约195,000 条冰川,冰川面积727300±35700 km2. IPCC5 报告(Draft of AR5)已经采用了该数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