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2011年南极长城站MODIS叶绿素图像数据集

本数据为南极长城站2011年MODIS叶绿素图像观测数据,主要观测内容有海洋的水色、浮游植物、生物地理等数据。研究海水中的叶绿素量,是为了掌握海洋资源基础生产量分布的指标。叶绿素是高等植物和其它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叶绿素d、叶绿素f、原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等。

1993-1994年南极长城湾及邻近海域石油烃和有机污染测定数据

长城湾及邻近海域石油烃和有机污染测定数据,南极长城湾位于中国南极长城站东面,面积约0.5㎞²~2㎞²,湾内水深变化较大(20—80m),即海底地形变化较大,不同沉积部位其沉积物特征有较明显的差别。另外,该湾地处高寒带,与中纬度和低纬度海区的沉积环境也完全不同。本数据集为南极长城湾及邻近海域1993-1994年石油烃和有机污染测定数据。

1989-2014年中国南极中山站常规气象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1995年在东南极中山站获取的连续地面气象观测数据(A文件月报和Y文件年报)。该站已纳入世界天气监测网(WMO No.89573)。按照中国气象观测规范,从建站开始每日定时4次(Beijing time 02,08,14,20)观测地面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中山站气象观测的开始时间为1989-2014。

额济纳三角洲土壤盐分、有机质调查数据

项目执行期期间对额济纳三角洲与生态植被样方相呼应的土壤调查数据。

土壤含水量、盐分、有机质、C、N、P等

额济纳三角洲生态植被调查样方相对应的土壤剖面取样(5个),20厘米分层采样。时间:2011年8月

2006年青藏高原五道梁气象观测数据

本数据包含五道梁2006年气象观测数据。数据包含不同梯度风速数据、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温湿度等观测要素,各数据采样频率为30分钟,采样日期为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

尼泊尔冰川编目数据集

本次冰川编目受到: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 and 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 Programme/Regional Resources centre, Asia and The Pacific (UNEP/RRC-AP) 的联合支持。

1、冰川编目采用landsat遥感数据,反映的尼泊尔地区2000年的冰川现状。

2、冰川编目覆盖:尼泊尔地区

3、冰川编目内容包括:冰川位置、冰川编码、冰川名称、冰川面积、冰川长度、冰川厚度、冰储量、冰川类型、冰川朝向等属性

4、数据投影信息:

Grid Zone IIA

Projection:Lambert conformal conic

Ellipsoid: Everest (India 1956)

Datum:India (India, Nepal)

False easting: 2743196.40

False northing: 914398.80

Central meridian: 90°00"00"E

Central parallel: 26°00"00"N

Scale factor: 0.998786

Standard parallel 1:23°09"28.17"N

Standard parallel 2:28°49"8.18"N

Minimum X Value:1920240

Maximum X Value:2651760

Minimum Y Value:914398

Maximum Y Value:1188720

Grid Zone IIB

Projection:Lambert conformal conic

Ellipsoid: Everest (India 1956)

Datum:India (India, Nepal)

False easting: 2743196.40

False northing: 914398.80

Central meridian: 90°00"00"E

Central parallel: 26°00"00"N

Scale factor: 0.998786

Standard parallel 1:21°30"00"N

Standard parallel 2:30°00"00"N

Minimum X Value:1823188

Maximum X Value:2000644

Minimum Y Value:1306643

Maximum Y Value:1433476

详细数据说明请参考文档及报告

不丹冰川编目数据集

本次冰湖编目受到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 and United Nationenvironment Programme/Regional Resourc Centre, Asia and The Pacific (UNEP/RRC-AP) 的联合支持。

1、冰川编目参照地形图数据,反映了该地区2000年的冰川现状。

2、冰川编目覆盖: 不丹地区Pa Chu Sub-basin,Mo Chu Sub-basin,Thim Chu Sub-basin,Pho Chu Sub-basin,Mangde Chu Sub-basin, Chamkhar Chu Sub-basin,Kuri Chu Sub-basin,Dangme Chu Sub-basin,Northern Basin等流域

3、冰川编目内容包括:冰川位置、冰川编码、冰川名称、冰川面积、冰川长度、冰川厚度、冰储量、冰川类型、冰川朝向等属性

4、数据投影:

Projection: Polyconic

Ellipsoid: Everest (India 1956)

Datum: Indian (India, Nepal)

False easting: 2,743,196.4

False northing: 914,398.80

Central meridian: 90° 0’ 00” E

Central parallel: 26° 0’ 00” N

Scale factor: 0.998786

数据详细说明请参考文档及报告

南极长城站雪粒径观测数据

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东临麦克斯维尔湾中的小海湾——长城湾,湾阔水深,进出方便,背依终年积雪的山坡,水源充足。本数据集为南极长城站冰川温度观测数据。

1985-2000年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文章资料

天山冰川站研究方向是通过对冰川及冰川作用区有关现象的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演化规律的观测研究、揭示自然环境的变迁历史、预测其变化趋势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冰川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化学、热力学特性及过程和所包含的环境、气候信息、包括冰川与其它地球圈层(大气圈、地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天山冰川站观测研究的主体。 冰川作用区的研究内容则相对较广、主要包括积雪、冰缘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地貌、冰川水文与气象、冻土、高寒区的生态环境及资源利用等方面。常规观测项目涉及6个学科方向、100多个条目。本数据集为天山站1995-1996年文章资料。

1985-2003年中国南极考察长城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日平均数据

本数据集为1985年1月1日-2003年12月12日在西南极长城站获取的连续地面气象观测日平均资料数据。每日六次观测取日平均,观测要素包含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南极长城站已纳入世界天气监测网(WMO No. 89058,62.2S,59.0W,10m),长城站气象观测的开始时间为1985年1月。

2005年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纳拉湾海冰温度剖面观测数据

本数据为中国第21次南极时,纳拉湾的海水温度剖面观测数据,数据详细记录了雪层、5m冰层、10m冰层、30m冰层、57m冰层的温度观测数据。极地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极地海冰的气候效应在空间尺度上可以从局、区域到半球及全球,在时间尺度上可以从周、月、季到年甚至几年或更长。

柴达木河流域铁路分布数据集

数据为柴达木河流域铁路分布图,比例尺25000,投影经纬度,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属性字段:code(铁路编码)。

巴丹吉林沙漠DEM数据集(30m)

本数据为巴丹吉林沙漠数字地形(DEM)数据集,分辨率为30m,可用ArcGIS打开dem.ovr文件。

1994-2013年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地面臭氧浓度日均值

本数据集包括了我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观象台观测数据,为瓦里关1994—2013年地面臭氧在线观测日均值数据集.中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始建于1994年,位于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设在大陆腹地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它的建立填补了全球大气监测网(GAW)在欧亚大陆内的空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由中国政府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投资建设,并由中国气象局负责运行管理。以温室气体和大气臭氧监测为主的综合大气本底基准监测;卤代温室气体是分子中含有卤素原子(氟、氯等)的温室气体的总称,几乎全部由人类活动产生,主要用作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清洗剂、灭火剂、溶剂、绝缘材料等,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SF6、HFCs、PFCs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CFCs、HCFCs等,约占长寿命温室气体辐射强迫的12 %。中国气象局于1996年开始瓦里关站SF6采样观测,2006年开始上甸子站卤代温室气体在线观测,2010年起在5站陆续开展科研采样分析。2013年瓦里关和上甸子站大气SF6平均浓度分别为8.10±0.12ppt和8.12±0.10ppt,均达观测以来最高。

2003-2004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水文点逐日降水量

天山一号冰川属双支冰斗山谷冰川、长2.2公里、平均宽度500米、面积1.828平方公里、最大厚度140米、最高点海拔4476米、年均运动速度约5米、冰舌末端海拔3734米、雪线平均高度为4055米、朝向东北、主流呈“S”型。水文点的自动气象站获取的2003-2004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本数据集可提取冰川的气象信息、研究冰川的物质平衡等。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大野口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全站仪定位测量数据(2008)

该数据集是基于全站仪测量得到的超级样地16块子样地的角点、地基LiDAR基站设置点和每株林木树干基部点的大地坐标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全站仪数据采集时间自2008年6月3日至2008年6月12日,分两组进行对超级样地内总计1468棵青海云杉进行了坐标测量,并对所有的子样地角点和地基LiDAR基站点上设置的标桩的顶点进行了定位。

中国1:400万植被图

本图的性质基本上市属于现状植被图,包括自然植被和农业植被两部分,自然植被的图例是按照七个植被群系纲组排列的,他们主要是根据植物群落的外貌并结合一定的生态特征而划分的。农业植被群落的概念,同自然植物群落一样,也具有一定的生活型(外貌、结构、层片),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生态地段。

199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该图的数字化工作,并撰写了相关的数据说明文档,数字化后的数据也采用等积圆锥投影,并可利用GIS软件转换为其他投影.

本数据包括1个e00格式的矢量文件,中国植被编码设计说明, 数据集说明,植被数据层属性数据表和扫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简要说明》等文件。

1992-1994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冻土钻孔资料

本数据集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90-1994年冻土钻孔资料。包括了五年间的冻土钻孔数据、数据内容主要是“SD”湿度和“WD”温度两种使用钻孔温度插值计算得出、设定0度等温面为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下底板。

中巴经济走廊1KM SRTM DEM数据

本数据以SRTM 90米分辨率DEM数据为数据源,进行数据拼接、重采样等影像处理,再利用中巴经济走廊区域边界裁剪,生成空间分辨率为1KM的中巴经济走廊区域DEM数据产品。该数据可为中巴经济走廊区域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1994-2014年青海瓦里关甲烷浓度日均值

本数据集包括1994—2014我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观象台甲烷浓度日均值观测数据,主要包括年甲烷日数据;中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始建于1994年,位于青藏高原,海拔3810米,是全球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设在大陆腹地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它的建立填补了全球大气监测网(GAW)在欧亚大陆内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