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2002-2003年中国南极第19次考察环南极及普里兹湾海区大磷虾生长状况及丰度数据

19次南极考察过程中(2002年12月-2003年2月底),走航过程中从新西兰-长城站-中山站的走航过程用高速采集器在正常船速下采集-30m-0m的磷虾样品,在普里滋湾测区用IKMT网进行斜拖网采集-200m-0m磷虾样品。回到陆地实验室后磷虾样品进行了计数、称重,并对丰度较大的几个站位的磷虾样品进行了性期划分、体长和眼径的测量。采集相关数据的目的是了解大磷虾的在南大洋的分布和生长状况。

2004年中国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

宇宙噪声接收机是用来观测电离层D层中的宇宙噪声吸收情况,它可以监测300×300 km范围内的宇宙噪声吸收状况。该数据记录到MO盘片上。数据记录一式两份,按中日两国的极地研究所签署的科学合作协议,中日双方各保留一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4年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

2001/2005年中国南极中山站磁通门磁力计数据

磁通门磁力计是用来记录地磁三分量的相当变化,该数据记录到MO盘片上。数据记录一式两份,按2001/2005年中国南极中山站磁通门磁力计数据中日两国的极地研究所签署的科学合作协议,中日双方各保留一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1年磁通门磁力计数据。

中国南极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冰厚度

Dome A位于东南极中心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Dome 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Dome A地区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地球气候环境动力系统中的最重要驱动源,是现代地球气候环境动力学本底观测的最理想区域。沿中山站至Dome 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100km范围(两侧各50km)BEDMAP计划生产的冰厚度。ESRI栅格文本格式。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冰厚度。

2003-2004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空冰斗水文点逐日平均流量表

本数据集为架设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水文点、空冰斗水文点的自动气象站获取的2003-2004年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流量等数据。本数据集可提取冰川的气象信息、研究冰川的物质平衡等。

黑河流域沙漠(沙地)分布数据集(2000年)

该数据集是中国1∶10万沙漠空间数据的子集,中国1∶10万沙漠空间数据集反映了我国沙漠的地理分布、面积大小、沙丘的流动性与固定程度。以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图的Coverage和2000年TM数字影像信息基础上,进行解译、提取、修编,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以1:10万比例尺专题图成图要求,对我国的沙漠、沙地和砾质戈壁进行了专题制图。

2009年天山科其喀尔冰川3200m气象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天山科其喀尔冰川3200m气象站2009年日观测资料,坐标:N 41°42′,E 080°08′;海拔高度:3212 m;观测项目包括2m、1m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地表、0m、2m、0.5m、1.0m地温。由于传感器故障,个别时段数据有缺失。

2008年中国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

宇宙噪声接收机是用来观测电离层D层中的宇宙噪声吸收情况,它可以监测300×300 km范围内的宇宙噪声吸收状况。该数据记录到MO盘片上。数据记录一式两份,按中日两国的极地研究所签署的科学合作协议,中日双方各保留一份。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2008年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

2004-2005年中国南极第21次考察海冰厚度数据

2004年12月-2005年1月,在南极中山湾,内拉湾用冰钻和电阻丝冰厚测量装置测量了海冰厚度。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第21次考察2004-2005年海冰厚度数据。海冰是淡水冰晶、卤水和含有盐分的气泡混合体,包括来自大陆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一般多指后者。广义的海冰还包括在海洋中的河冰、冰山等。

黑河中游灌区主要供水与用水数据(2009年)

本数据包括黑河中游灌区主要的用水状况(农业 生活用水)和供给分配以及变化,研究黑河中游灌区灌溉情况与人为作用对水循环的影响。数据文件名称:黑河中游灌区的供用水情况调查.xls,度量单位:水位埋深:m;机井眼数:眼;灌溉轮次:次/年。

2010年天山科其喀尔冰川4000m气象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10年天山科其喀尔冰川4000m气象站日观测资料,坐标:N 41°48′,E 080°07′;海拔高度:4000 m;观测项目包括2m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原安装T200B总雨量计,但不久遭雷击,传感器损坏,并无观测数据。此外,受监测条件影响,个别时间存在数据缺失。

黑河中游水文断面测量数据集

数据概况:2005年9月23日至9月30日和2005年11月5日至11月9日,中科院寒旱所遥感室在黑河中游莺落峡水文站至正义峡水文站之间一共测量了21个水文断面。

数据采集过程:利用中海达HD8080 GPS接收机两台和南方测绘公司DS3型号水准仪一套,采用GPS与水准测量相结合。断面测量主要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利用两台差分GPS在选择的断面河岸两边或者一边选择测量高精度的控制点,两台GPS 接收机同步观测30 分钟。然后在这些控制点基础上利用水准仪进行断面的连续测量,根据河宽在断面上布设一定数量的测深垂线,测各条测深垂线的水深和起点距,测点在主槽部分较密,滩地较稀,主槽部分两点之间间距为2米。本数据可以为黑河中游的地表地下水水文模拟提供关键基础数据资料。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地图集:黑河流域1:10万地形分幅索引图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地图集”获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点项目的支持,旨在面向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的数据整理与服务,图集将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而详实的黑河流域背景介绍及基础数据集。

中国南极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冰面坡度

沿中山站至Dome 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100km范围(两侧各50km)冰面坡度。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建立的DEM生成。格式为ESRI栅格和文本格式。Dome A位于东南极中心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Dome 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Dome A地区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地球气候环境动力系统中的最重要驱动源,是现代地球气候环境动力学本底观测的最理想区域。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冰面坡度。

2005年黑龙江龙凤山大气本底站一氧化碳月均值

本数据集包括我国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2005年7-12月一氧化碳在线观测月统计数据,可代表同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氧化碳本底状况,数据集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统计变量包括一氧化碳月平均值、中值、标准差、样本个数、月最大值、月最小值等。

青海湖流域长时间序列SpotVegetation植被指数数据集

该数据集为青海湖流域长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集是主要针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包含1998-2008年每10天合成的四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及10天最大化NDVI,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旬。

文件格式:.hfr和.img文件各一个。文件命名规则为:CHN_NDV_YYYYMMDD,其中YYYYMMDD就是该文件代表的当天日期,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件的主要标识。用户用来分析植被指数的后缀名为.IMG和.HDF的遥感影像文件文件,都可以在ENVI和ERDAS软件中打开。

中国南极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积累率分布

Dome 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Dome A地区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地球气候环境动力系统中的最重要驱动源,是现代地球气候环境动力学本底观测的最理想区域。本数据集为中国南极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的积累率分布。

额济纳三角洲生态植被样方调查数据

项目执行期期间对额济纳三角洲生态植被样方的现场调查数据。

样方内植物种类、数目、高度、基径、冠幅、盖度、频度等。

额济纳三角洲31个地下水盐分观测点附近生态植被调查样方。时间:2010年和2011年(7月-8月)。

中国1:400万植被图

本图的性质基本上市属于现状植被图,包括自然植被和农业植被两部分,自然植被的图例是按照七个植被群系纲组排列的,他们主要是根据植物群落的外貌并结合一定的生态特征而划分的。农业植被群落的概念,同自然植物群落一样,也具有一定的生活型(外貌、结构、层片),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生态地段。

199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该图的数字化工作,并撰写了相关的数据说明文档,数字化后的数据也采用等积圆锥投影,并可利用GIS软件转换为其他投影.

本数据包括1个e00格式的矢量文件,中国植被编码设计说明, 数据集说明,植被数据层属性数据表和扫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简要说明》等文件。

中国荒漠化典型区沙漠化生物过程数据集(2009-2013)

数据内容(数据文件/表名称,包含的观测指标内容) 该数据包含新疆策勒河地区、甘肃石羊河下游地区、甘肃黑河中游地区、内蒙古黑河下游地区、内蒙古西辽河上游地区荒漠化过程中生物变化数据表若干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