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大满超级站水文气象观测网数据集(2013年)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12月31日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中游大满超级站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

1961-2015年新疆区域SPEI干旱指数数据集

新疆地处亚洲中部干旱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抵御灾害的能力较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和强烈影响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疆的干旱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中国新疆区域5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和异常值剔除,计算得到每个站点1961–2015年1、3、6、12、24和48个月时间尺度逐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时间变化序列,整理出新疆干旱指数数据集。本数据集为分析新疆区域长时间序列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变化趋势及变化特征提供了数据支撑,也可以作为基础数据来探索干旱事件对生态水文环境和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011年阿拉善涡度协方差数据

本数据集为2011年阿拉善涡度协方差数据。 数据按采集器分开存储: CR1000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热通量,采样频率30min,采集时间:2011年5月25日,各字段含义见表头 CR3000包括CSAT3和测定的三维超声风速和H2O和CO2通量数据在线处理结果,另外包括四辐射、反照率、空气温湿度、水汽压及大气压,采样频率30min,采集时间:2011年5月24日,各字段含义见表头

201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基准辐射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1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准辐射系统数据集,使用vaisala公司的辐射探头及采集器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小时。数据包括总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净辐射、紫外辐射A辐射、紫外辐射B辐射、土壤热通量、反照率等。数据文件名称为TZ_SOLAR_YYYY.CSV。

1980-199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辛店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80-1990年辛店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辛店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无定河一级支流。辛店沟流域布设有1个径流站,通过径流站测流断面水位观测,泥沙取样,计算产流时的径流、泥沙量。数据包括辛店沟流域站点分布图、径流站测流断面图、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径流站情况见《辛店沟流域1980-1990年情况说明》。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北京一号多光谱遥感数据集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北京一号多光谱遥感数据11景,覆盖黑河流域上、中游。获取时间分别为:2007-10-21,2007-11-19,2008-01-09,2008-03-03,2008-04-04,2008-04-16,2008-05-01,2008-05-16,2008-07-01,2008-07-06,2008-07-08

2016年长江三峡库区秭归县新滩滑坡变形、降雨及库水位监测资料

该数据集记录2016年三峡库区秭归县新滩滑坡的相关监测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新滩滑坡基本特征及监测数据使用说明、地表位移GPS监测成果表、降雨量及长江水位观测数据资料表。

1990年黄河上游1:10万土地利用数据

本数据集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基于Landsat MSS, 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区域分为6个一级分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与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分类。

2007-2012年长江三峡库区秭归县链子崖危岩体基本特征及监测数据

滑坡危岩体位移监测数据是反映滑坡发生、发展、演化过程的最显著的参量,是滑坡监测预警必要的基础数据。该数据集记录了三峡库区秭归县链子崖危岩体监测2007年-2012年监测数据链子崖危岩崩滑体位于秭归县屈原镇链子崖村1组,长江南岸,距三峡大坝26km,与新滩滑坡隔江对峙,紧扼兵书宝剑峡出口,形成长江航道上著名的咽喉要道。地理坐标X∶3424680,Y∶479980,经度110°47"26".纬度30°56"35"。共布置8个大地形变监测点, 形成三纵一横监测剖面。

1964-1981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吕二沟流域降水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64-1981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吕二沟流域内雨量站的降水观测数据。采用普通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进行观测,本数据集包括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和逐次洪水降水量观测成果表。

2001-201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辛店沟流域育林沟不同措施径流场观测数据集

2001-201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辛店沟流域育林沟不同措施径流场观测数据。不同措施径流小区位于辛店沟一级支沟育林沟左岸,2001-2007年有7个径流小区,编号依次为育1-育7,2008年弃用原有小区,新建9个径流小区,编号依次为育8-育16。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径流小区产生径流的次降水量、径流量、泥沙量进行观测,对比不同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

1981-199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砚瓦川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81-1990年砚瓦川流域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径流站的试验观测断面为大型抛物线型量水堰,观测方式为人工观测。主要包括砚瓦川流域逐日平均流量数据、逐日平均含沙量数据、逐日平均输沙率数据、洪水水文要素摘录数据、逐次洪水测验成果数据。

黑河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冠层导度数据集(2011-2013年)

森林冠层导度(canopy conductance,mm s-1)是森林蒸腾耗水响应环境因子的敏感指标,是水、碳交换模式中的一个关键参数。

2012/2013年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雪冰化学离子分析数据

2012/2013年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从南极中山站至Dome A雪冰中的可溶性离子分析数据。雪冰的可溶性离子是反映过去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可靠指标。弄清离子的来源、传输、沉积以及冰内的次生变化机制,可以恢复过去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对冰川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冰川分布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及可溶杂质在大气中成分的不同,冰芯主要离子浓度表现出很大的空间差异。

1912-2000年(部分年份)中亚五国流量站多年特征值统计数据

本数据集包含中亚地区(气象站点数:个,时间范围:年):哈萨克斯坦(27,1848-2003)、吉尔吉斯斯坦(33,1879-2003)、塔吉克斯坦(46,1881-2003)、乌兹别克斯坦(64,1875-2003)、土库曼斯坦(12,1883-2003)五国各流量站的多年平均流量(m3/s)、径流量(亿m3)、年平均流量特征值及其发生时间。

2000-2012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数据集

通过大量野外实地无人机航拍获取卫星像元尺度的照片,分析其植被盖度,并建立对应卫星像元(MODIS资料,1km)NDVI和植被盖度间的关系,并将该关系应用到整个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区。资料集的时间分辨率为年,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范围为2000-2012年,空间范围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区。NDVI数据来源于MOD13Q1(https://ladsweb.nascom.nasa.gov)。 野外实测植被覆盖度使用的方法为拍照法,所使用的仪器为小型无人机(型号:Phantom 3 Professional)。

2001-201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气象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01-2010年南小河沟流域杨家沟、董庄沟及十八亩台3个蒸发量观测点的逐日水面蒸发量。20cm口径蒸发皿的蒸发量用同规格雨量杯或专用台秤观测,观测精度0.1mm。蒸发观测以每日8时为日分界,每天规定时间观测一次。皿内有雨水降入时,应在观测记录时减除降水量既得该次实际蒸发量。

2011年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SPAC系统观测数据

本数据为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2011年SPAC系统观测数据,主要观测要素有光合有效辐射、液流速率、液流温度、液流速率、液流温度、相对湿度、温度、降雨、土壤含水量等,采样频率1h,采集时间:2011年5月24日,各字段含义见表头

2011年西藏那曲局地环流南站观测数据

"本数据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BL边界层塔观测数据。站点经纬度:31.37N,91.90E。;海拔高度:4509米。观测时间间隔:10分钟。观测要素:3m的风速风向;红外地温;5cm、10cm的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热通量。命名规则:风速(WS,m/s);风向(WD,);红外地温(Tg,℃);土壤温度(Ts,℃);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土壤热通量(SHF,W/m^2)。采集频率为10min。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冻融观测站大孔径闪烁仪(LAS)数据集(2008-2012年)

本数据集包含了2008-03-11至2012年4月11日阿柔冻融观测站的大孔径闪烁仪(LAS)观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