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2014年大雪山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集

本数据集针对祁连山中段大雪山地区,数据内容为2014年大雪山地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格式为GeoTIFF格式。数据集包含2014年大雪山地区数字高程模型GeoTIFF文件,文件为单波段文件,包含的内容为2014年大雪山地区数字高程模型。

遥感DEM提取及质量控制技术报告

高时空分辨率航天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多源遥感在冰川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尤其是从卫星遥感立体像对中生成DEM数据获取冰川表面高程信息为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提供了一种成熟手段。为了保证项目的成果精度,特制定本手册。本手册主要从使用范围、数据要求、内业处理、成果展示以及精度控制等五部分进行阐述。制图时期至2010年前后。

海河流域多尺度地表通量与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怀来站-大孔径闪烁仪(2014年)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分别架设了两台型号为BLS450和zzlas的大孔径闪烁仪。站点位于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下垫面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5.7880E, 40.3491N,海拔480m。大孔径闪烁仪的有效高度为14m,光径长度是1870m,发射端经纬度是115.8023E,40.3596N,接收端的经纬度是115.7825E,40.3522N。BLS450和zzlas的采集频率分别为5Hz和1Hz,平均为1min输出。

大孔径闪烁仪原始数据为1min,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与质量控制后的30min平均数据,其中感热通量主要是结合自动气象站数据,基于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通过迭代计算得到,在迭代计算过程中,对于BLS450,选取Thiermann and Grassl, 1992的稳定度普适函数;对于zzlas,选取Andreas, 1988的稳定度普适函数。

关于发布数据的几点说明:(1)LAS数据以BLS450为主,缺失时刻由zzlas观测补充,两者都缺失则以-6999标记。(2)数据表头:Date/Time:日期/时间,Cn2: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m-2/3),H_LAS:感热通量(W/m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观测试验或站点介绍请参考杨光超等(2015),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3)。

2014年博格达GPS测量点数据集

本数据为2014年6月利用华测X20静态测量的控制点联测数据,无国家控制点,同步测量时间1小时以上,成果解算精度控制在2cm以内,数据格式为Excel文件格式,记录内容包括点位编号、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4个字段,共包含7条点位测量记录,采用公开共享方式。数据集包含2014年博格达地区野外GPS控制点联测成果,文件为Excel数据文件。数据文件中经度,单位度(°),精确到小数点后8位;纬度,单位度(°),精确到小数点后8位;高程,单位米(m),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

2012-2016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流速数据集

本数据包括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流速点年际观测结果,时间自2012年至2016年,主要包括观测点高程和流速的年际变化,数据采集主要利用GPS-RTK仪器进行野外实地观测,对冰川实心固定点观测,包括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精确到0.001m,冰川表面流速变化,数据精确度为0.01m每年。

2011-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径流场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11-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径流场数据。2006年在罗玉沟试验场集中布设不同坡度、不同措施的17个坡面径流小区,2008年开始观测;2016年改造了之前项目布设的17个径流小区,增加布设了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林地(刺槐林)、经济林(樱桃)径流小区各1个,自2018年开始观测。径流场汛期观测,观测降水量、径流、泥沙、地表植被、土壤含水率等参数指标。本数据集包括径流小区基本情况表、逐次径流泥沙测验成果表、径流小区土壤含水量人工观测成果表。

2014-2015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数据

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项目的观测研究始于1959年夏季,当时的1号冰川面积为1.95 km2,冰川长度为2.41 km,冰川末端最低为海拔3736 m,是乌鲁木齐河流域发育规模最大的双冰斗冰川形态的现代冰川。随着冰舌萎缩,1993年,1条冰川蜕变为两条完全独立的冰川体系,即1号冰川西支和1号冰川东支。由此也表明一个区域冰川退缩意味着该区域冰川数量可能是增加的,而冰川面积及其储量是递减的。 1号冰川东支单点物质平衡、1号冰川西支单点物质平衡、1号冰川冬平衡、1号冰川年物质平衡、1号冰川东支年度各高度带冰川面积及其物质平衡、1号冰川西支年度各高度带冰川面积及其物质平衡。

2012-2014年云南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各流域日流量数据集

玉龙站的常规水文观测哥吉河(由于流量较小采用扶梯人工断面)、三束河(由于流量较小采用扶梯人工断面)和白水河(桥断面)进行。白水河水文断面控制流域面积29.38 km²,流域内冰川面积为3.41km²;三束河水文断面控制流域面积28.69 km²,流域内冰川面积为0.60km²;哥吉河水文断面控制流域面积18.46km²。

1986-199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桥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86-1990年桥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桥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裴家茂沟(无定河一级支流)的一级支流。此数据集包括3个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通过径流站测流断面水位观测,泥沙取样,计算产流时的径流、泥沙量。数据包括桥沟流域站点分布图、径流站测流断面图、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径流站情况见《桥沟流域1986-1990年情况说明》。

海河流域多尺度地表通量与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怀来站-蒸渗仪(2014年)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蒸渗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下垫面为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5.7880E, 40.3491N,海拔480m。

蒸渗仪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称重质量(I.L_1_WAG_L_000(Kg)、I.L_2_WAG_L_000(Kg)),渗漏质量(I.L_1_WAG_D_000(Kg)、I.L_2_WAG_D_000(Kg)),土壤热通量(Gs_1_10cm、Gs_2_10cm)(W/m2),多层土壤水分(Ms_1_2cm、Ms_1_10cm、Ms_1_20cm、Ms_1_40cm、Ms_2_2cm、Ms_2_10cm、Ms_2_20cm、Ms_2_40cm)(%),多层土壤温度(Ts_1_5cm 、Ts_1_30cm、Ts_1_50cm、Ts_1_100cm、Ts_1_140cm、Ts_2_5cm 、Ts_2_30cm、Ts_2_50cm、Ts_2_100cm、Ts_2_140cm)(℃),土壤水势(TS_1_30(hPa)、TS_1_140(hPa)、TS_2_30(hPa)、TS_2_140(hPa));数据以*.xls格式存储。

观测试验或站点介绍请参考杨光超等(2015),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3)。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地理信息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地理信息数据。桥子沟流域水土流失观测始于1958年,1987年开始连续观测。桥子沟流域是罗玉沟流域内的一级支沟,桥子沟分东、西两条支沟,按照“相似流域,平行对比”的指导思想将桥子东沟、桥子西沟设为对比观测流域(桥子东沟为非治理沟,桥子西沟为治理沟)。本数据集包括桥子东沟和桥子西沟的流域边界信息和流域控制站等水土保持观测设施的位置信息。

1981-2099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RCP2.6,RCP4.5,RCP8.5)的响应

本数据集为1981-2099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RCP2.6,RCP4.5,RCP8.5)的响应数据,使用RCP2.6,RCP4.5以及RCP8.5排放情景下多个GCM输出的大气变量的平均值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模式,模拟1981至2099年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该模式考虑了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土壤水热对多年冻土变化的响应、植被和土壤水热的相互作用等过程。本数据集包含了多年冻土环境(活动层厚度、地下水位深度、不同层的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变量)以及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植被碳库、土壤碳库等),模式时间步长为月,输出数据集时间步长为年,空间分辨率为0.5度。共3个netcdf格式文件。

2011-2018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11-2018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内花果山水库出口、十八亩台、杨家沟及董庄沟,四个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南小河沟流域地处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境内的董志塬边缘地带,是泾河支流蒲河左岸一支沟,2011~2014年流域面积36.3km²,2015年以后更新的流域面积为38.93kmn²,主要监测指标包括南小河沟流域内各测站的逐日平均流量数据、逐日平均含沙量数据、逐日平均输沙率数据、洪水水文要素摘录数据、逐次洪水测验成果数据。

2011-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沟口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11-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桥子沟流域沟口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桥子沟流域为治理与非治理平行对比观测试验小流域,桥子东沟为治理流域,桥子西沟为非治理流域。本数据集包括实测流量成果表、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逐次洪水测验成果表、逐日平均流量表、逐日平均含沙量表、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表。

2001-201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桥沟流域降水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01-2010年桥沟流域雨量站降水观测数据。桥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属于裴家峁沟(无定河一级支流)的一级支流。桥沟流域共布设了桥沟1号、桥沟2号、桥沟3号和桥沟5号四个雨量站,使用DSJ2型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口径为20cm的SM1型普通雨量计进行平行观测,自记雨量计故障时用普通雨量计代替。数据包括流域站网布设图、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桥沟流域雨量站基本情况等详见《桥沟流域2001-2010年情况说明》。

2006年青藏高原通天河南岸多年冻土活动层数据

本数据的提供单位是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提供,对青藏高原通天河南岸地区冻土活动层进行观测,由布设专业观测探头测得。数据详细解析:SOIL T为土壤温度、单位为摄氏度(℃);WATER为土壤水分、单位为(/cm^3)。

2014-2016年藏东南米堆冰川冰湖观测数据

本数据集为2014-2016年藏东南米堆冰川冰湖观测数据,观测站位于波密县米堆村光谢错冰湖,其位于米堆沟流域,东距然乌22km,西距波密县城94km,于川藏公路84道班处汇入帕隆藏布江,1973-2013年40余年间,冰川末端发生多次进退,1973-1988年冰川一直处于退缩状态,退缩了近177m。相比1988年,1990年冰川末端前移了67m,从1990-2013年冰川退缩了232m。该观测站详细记录降雨和冰湖水深数据。数据由布设在米堆冰川光谢错的压力传感器和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测得,每10分钟自动采集1次,由smartdata2000F数据采集器取得原始数据,人工收集后,水深数据采用日平均数据并整理,降雨数据采用日累计数据并整理。

站点名称:米堆冰湖观测站,经纬度:96 °29′38,29°28′34,海拔高程:3769米,数据内容:降雨量单位毫米(mm),冰湖水深单位米(m)

海河流域多尺度地表通量与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馆陶站-自动气象站(2008-2010年)

该数据集包含了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河北省馆陶县河寨村,下垫面是玉米/小麦,棉花。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5.1274E, 36.5150N,海拔30m。

自动气象站发布的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空气温湿观测(Ta_12.5m,RH_12.5m)(℃,%),风速(Ws_12.7m)(m/s),风向(WD_12.7m)(°),气压(Press)(hpa),降水(Rain)(mm),四分量辐射(DR、UR、DLR_Cor、ULR_Cor、Rn)(W/m2),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土壤热通量(Gs_1、Gs_2)(W/m2)、 多层土壤水分(Ms_2cm、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100cm)(%)和多层土壤温度(Ts_0cm 、Ts_2cm 、Ts_5cm 、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80cm、Ts_100cm )(℃) 。

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 Jia et al,(2012),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3)。

2004-2010年青藏高原西大滩气象观测数据(2m)

本数据的提供单位是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提供,对青藏高原西大滩地区定点架设气象自动气象站进行数据观测。数据详细解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水气压(KP);风速(m/s)。本数据由布设的采集获得。由数采取得原始数据、经人工转换为各气象要素值。

1971-2012年天山托木尔峰地区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集

本数据集针对天山托木尔峰地区,包括天山托木尔峰地区冰川及周边区域,利用地形图DEM、SRTM(2000)与遥感影像提取的DEM,通过差值计算,获取冰川作用中心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只针对1971-2012年天山托木尔峰地区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故不进行补充和完善,采用完全开放共享。数据集包含ElevationChange1971-2000和ElevationChange2000-2012,共2个波段。字段度量单位:米(m)。数据集主要为遥感影像提取资料,仅表示遥感影像获取时间的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时间为1971-2000和2000-2012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