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metadata

2012年葫芦沟流域人工蒸发皿和降水数据集

此数据集是祁连站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日尺度人工蒸发皿和降水数据。

2018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数据

本数据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018年物质平衡数据。单位mm。2017年消融季末、2018年消融季初与末各观测一次,综合三次观测数据解算2018年冬平衡与年平衡。天山一号冰川属双支冰斗山谷冰川、长2.2公里、平均宽度500米、面积1.828平方公里、最大厚度140米、最高点海拔4476米、年均运动速度约5米、冰舌末端海拔3734米、雪线平均高度为4055米、朝向东北、主流呈“S”型。

2011年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4500米气象站观测数据

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海拔4500米气象站2011年逐日气象数据,包括:日平均风速值、日均气温值、日平均湿度值、平均降水值,包括日均气温值、日平均湿度值、日平均气压、平均降水值、日净辐射;由每小时气象观测值统计计算得出。

2001-201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吕二沟流域降水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2001年-201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吕二沟流域6个雨量站(石家堡、胡家堡、毛家庄、柴家山、半坡寨、吕二沟口)的降水观测数据。采用SM1型普通雨量器、DSJ2虹吸式雨量计和SL-1型自记雨量计进行观测。本数据集包括逐日降水量表、降水量摘录表、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逐次洪水降水量观测成果表。

1912-2000年(部分年份)中亚五国流量站年内特征值统计数据

本数据集包含中亚地区(气象站点数:个,时间范围:年):哈萨克斯坦(27,1848-2003)、吉尔吉斯斯坦(33,1879-2003)、塔吉克斯坦(46,1881-2003)、乌兹别克斯坦(64,1875-2003)、土库曼斯坦(12,1883-2003)五国各流量站的多年季度平均流量(m3/s)、季度平均流量最大值及其发生时间。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2009年9月上旬-9月中旬表面运动速度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自2009年冰川表面流速的变化数据,详细记录了不同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数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专业人员观测、收集整理所得。

2008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5040m气象数据

本数据集为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5040m气象站数据,包含了海拔5040m处温湿风压(2m,4m),和一层4分量辐射的日平均数据,和降水日总量。气象数据剔除了异常值,降水数据利用风速、温度进行了修正。

海河流域多尺度地表通量与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怀来站-自动气象站(2013年)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10 m塔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下垫面水浇地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5.7880E, 40.3491N,海拔480m。

自动气象站发布的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空气温湿观测(Ta_5m,RH_5m)(℃,%),风速(Ws_10m)(m/s),风向(WD)(°),气压(Press)(hpa),降水(Rain)(mm),四分量辐射(DR、UR、DLR、ULR、Rn)(W/m2),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土壤热通量(Gs_1、Gs_2、Gs_3)(W/m2)、 多层土壤水分(Ms_2cm、Ms_4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80cm、Ms_120cm、Ms_160cm)(%)、多层土壤温度(Ts_2cm 、Ts_4cm、Ts_10cm、Ts_20cm、Ts_40cm、Ts_80cm、Ts_120cm、Ts_160cm)(℃)、平均土壤温度TCAV(℃)。

观测试验或站点介绍请参考杨光超等(2015),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3)。

1891-1997年(部分年份)塔吉克斯坦逐月平均降水量数据

本数据集包含塔吉克斯坦的贾万(Javan,1961-1990)、哈布拉巴德(Haburabad,1960-1990) 、雷艾伦(Lyairun,1960-1990) 、雷阿克赫什(Lyakhsh,1960-1990) 、甘德金纳(Gandjina,1954-1990) 、坎古尔特(Kangurt,1951 -1988) 、卡莱洪布(Kalai-Khumb,1951-1991) 、科姆索莫拉巴德(Komsomolabad,1947-1989) 、桑格洛克 (Sanglok,1948-1990) 、布斯托纳巴德(Bustonabad,1948-1990) 、霍瓦林格(Hovaling,1949-1994) 、下佩安德格 (Nizhniy Pyandge,1947-1990) 、 鲁尚(Rushan,1947-1990) 、桑吉斯通(Sangiston,1947 -1990) 、古沙里(Gushari,1945 -1990) 、坦吉沃鲁赫(Tangivoruh,1943-1988) 、塔维尔达拉(Tavildara,1949-1994) 等40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降水数据。

新疆NPP数据集(2000-2014年)

本数据集是以中国典型干旱区新疆为研究区,分别以MERRA、ERA-Interim和CFSR作为模型的气象驱动数据用以驱动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EM,模拟得到新疆干旱区生态系统2000-2014年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数据集。研究区空间范围为34.3°– 49.5°N,73.5°– 96.3°E。空间分辨率均是50km,地理坐标系为WGS1984。

数据集包括新疆2000-2014年NPP栅格图(MERRA、ERA-Interim和CFSR)。

1883-2001年(部分年份)吉尔吉斯斯坦逐月平均降水量数据

本数据集包含吉尔吉斯斯坦的阿拉布卡(Ala-Buka,1963-1990) 、阿克塔什(吉尔吉斯)(Aktash (Kyr),1961-1990) 、阿拉别尔(Alabel,1960 -1989) 、恰季尔库尔(Chatirkul ,1961-1990) 、多隆(Dolon,1961-1990) 、基罗夫斯卡耶(Kirovskoe,1961-1990) 、克济尔德扎尔(Kyzyldzhar,1961-1990) 、恰阿尔塔什(Chaartash ,1960-1992) 、阿尔普拉格尔(Alplager,1957-1991) 、桑塔什(Santash,1963-1998) 、卡扎尔曼(Kazarman,1960-1998) 、科伊柳(Koilu,1951-1990) 、达拉乌特库尔甘(Daraut-Kurgan,1949-1990) 、琼克济尔苏(Chonkyzylsu,1948 -1990) 、托克托古尔(Toktogul,1952-2000) 、乔纳雷克(Chonaryk,1943-1989) 、卡拉万 (Karavan,1943-1990) 、帕潘(Papan,1947-1991) 、阿克塞(Aksai,1952-1998) 、塔姆加 (Tamga,1941-1987) 等52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降水量数据。

中亚MODIS_250米增强植被指数(EVI)数据集(2000年,2010年)

本数据集包含2个IMG格式栅格数据: ① EVI_annual_2000.img; ② EVI_annual_2010.img; 此数据表示2000年和2010年度中亚地区4月至9月的平均植被指数,反映了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相对于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EVI减少了背景和大气噪音的影响。该数据利用MOD13A2数据,经过拼接、剪裁、投影变换等流程,分别获得中亚地区2000年和2010年4月1日至9月31日每16天的植被指数,再计算得到平均植被指数。

2000年新疆1:25万湖泊与河流分布数据

本数据包括新疆湖泊和河流要素,采用Albers等面积割圆锥投影,以2000年度TM遥感影像,利用ENVI、eCognition软件分类提取湖泊和河流要素,生成新疆湖泊与河流分布数据。数据属性信息见本数据文档。该数据可作为调查新疆地区湖泊和河流分布概况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2009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大本营和老桥河水流量数据

面向数据申请者的老虎沟12号冰川水位,流量数据,水文用HOBO水位计测定,流量用水位流量曲线结合水文数据计算得到老虎沟12号冰川2009年水位流量数据,以及水位和测流原始数据,断面水位流量数据。

2004年黑河下游芦苇地白天日变化原始数据

本数据为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对黑河下游芦苇地种群生态以及地表淹水深度的调查数据,数据包含该区域芦苇种群的盖度、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等生态特征。

201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漠区湍流观测试验数据

本数据集为201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流动沙漠区)湍流观测试验数据,使用Gill R3/ADC OP2型涡动相关系统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半小时,数据包括热通量、动量通量、三维风(Ux、Uy、Uz)、摩擦速度、CO2密度、H2O密度等。文件为TZ_XZ_flux_2013.dat。

2011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4900米冰温观测数据

本数据为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4900m处冰温的观测数据,温度探头采用热敏电阻制作,共15个探头,从0.5m深度到25m深度,温度探头经过严格的温度标定,得到探头的电阻-温度变化曲线,维度转换误差不大于0.01℃。

2011年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SPAC系统观测数据

本数据为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2011年SPAC系统观测数据,主要观测要素有光合有效辐射、液流速率、液流温度、液流速率、液流温度、相对湿度、温度、降雨、土壤含水量等,采样频率1h,采集时间:2011年5月24日,各字段含义见表头

1987-1989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径流场数据集

本数据集为1987-1989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径流场数据。为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水土流失规律,了解不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在水土流失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在“丘三区”具有代表性的罗玉沟集中布设不同坡度、不同措施的17个坡面径流小区,全年观测。主要观测降水量、径流、泥沙、地表植被观测等参数指标。采用雨量计观测降水量,集流池人工观测产流量,产沙量采用人工取样、置换法计算含沙量进而推算产沙量,植被覆盖度采用目估法观测,郁闭度采用测针法观测,土壤含水率采用土壤水分观测仪进行观测。本数据集包括径流泥沙测验成果表、土壤含水率实测成果表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试验-通量观测矩阵数据集(热扩散液流计-2012)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6月14日至9月21日的通量观测矩阵中树干液流观测数据。 多尺度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7),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Qiao et al.(2015)。